沉香和香文化实在是博大精深,越玩越能有更多的体会,但对于沉香和香文化不同地方之间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比如传统香道传承最好的日本,现代中式的发源地—台湾,很多时候该听哪家的话令人感到迷惑。
不知道香友们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咱们中国人用起沉香和其他的国家都不太一样。比如日本喜欢熏香却又非常爱惜,用高雅的香道仪式来升华沉香;中东人喜欢沉香油却又非常浪费,大量的沉香炼油和熏烧已经使一些历史上的沉香产地枯竭;而咱们中国人介于两者之间,有高雅的熏香也有大众的文玩。这背后其实就折射出了各个国家地区的香文化和对沉香的态度。
沉香作为文玩更作为香文化的载体,要玩就要玩的精通,玩的漂亮。但众所周知,咱们国内重新兴起玩香的历史其实很短,也就近一二十年,历史上的香文化有所断代。于是我们只能一边翻古籍文书,一边向国外取经。中东就算了,咱中国人讲究节俭,不能跟土豪学。日本不错,沉香都玩成香道了,听听这境界多高,可以学习学习。但最适合咱们的还是宝岛台湾,不仅传统保持的好,还对沉香的推广和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要说台湾就不得不说那几位对沉香非常有研究的学者大师,就比如刘良佑老师。他所著的《香学会典》对各种沉香以及香文化都有很细致深入的描述,许多香友都曾拜读。在这些学者大师的研究下,现代的中式香道渐渐成形,我们大陆这边很多关于沉香的名词和对沉香的概念解释都来自于台湾。
但事有利弊,台湾的沉香和香文化研究很有水平,反过来他们的沉香造假技术也很有水平。市场上常见的造假手段基本都由台湾发明,还常有一些新名词从那边冒出来,比如“花奇楠”“越南广南沉”等,坑了不少新入门的香友。所以现代中式香道渐渐的分了家,随着咱们大陆这边沉香和香文化的起步复兴,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说完了现代的,咱们再来看看号称完整保留古韵的日本沉香。接触过日本人的朋友都知道,他们非常的追求细节,到了什么地步呢?他们会把每一件极品沉香单独取个名字,所以很多购买日本沉香的朋友都会纳闷,怎么每个的标注都不一样。另外日本人还很较真,取香用香都要留下记录,于是你会发现日本国内的第一名香“兰奢侍”上面的切口处贴着几张条子,上面分别写着周一织田信长取了两寸,周二德川家康取了一寸等。
除了这些给极品沉香单独取的名字,他们还将沉香按香韵分为了六国五味八个等级,很复杂吧。更复杂的是他们国内研究沉香和香文化还分许多学派,什么西派,志野派,峰谷派等,每个派别都有不同的风格侧重,外面人看的是云里雾里,玩沉香玩到这个份上也是没谁了。
不过如此较真的日本人也有骗人的时候,去日本旅游时最好不要购买沉香手串。这是因为日本人喜欢熏香,认为只有在复杂严格的香道仪式中使用沉香才不浪费,根本不会把沉香制成手串。
话说到这里,咱们大陆这边其实也有自己的风格。和喜欢琢磨细节,注重仪式感的日本香道不同。我国既有品味高雅的香会,也有普罗大众都喜欢的手串雕件。相对于日本的刻板我们更推崇自然随性,在追求意境的时候也要讲究实用。各种沉香手串雕件也并不是浪费,而是让沉香以另一种形态复活,将韵味和美更久远的传承下去。
总的来说,现在的沉香业界属于百家争鸣的时代,没有一个真正的权威出来一统江湖。但我们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的沉香和香文化将由中国大陆所主导。因为日本沉香虽然传承好,圈子却很封闭,都是财阀士族在玩赏研究,很少有进步。台湾的话虽然起步早,也有一些高水平的学者,但其市场太小,难成气候。随着咱们这边的沉香和香文化的发展,慢慢的就会将其融合进来,重新定义中式香道。相比之下,我们的沉香和香文化虽然起步晚,却无疑更加的具有活力,发展的潜力更大。
国际上有一种评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与它的人民使用香料的数量成正比,生活中对香料的使用已是社会文明的象徵。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都与香料结下不解之缘。而中华的香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制香代代相传且每有发展,在香文化方面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早在炎帝神农时代,就採集树皮草根用作医药品,並把有香气的物品用来驱疫避秽、清净身心,用於祭祀、敬天和丧葬。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大量的使用单一香料;到秦汉时期,香在宫廷贵族中大肆盛行,並借中医之法,依香料所属之性,对多种香药进行炮製配伍,和合成香,使香药尽展其性,至此后,香不再为单一香料,而是调和多种香药的合香,这对於香文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魏晋时期,香从宫廷扩展到文人士大夫阶层,文人用香蔚然成风,留下大量优美的描写香的诗文;至隋唐,由于大批优秀的中医、佛教道教人士和文人的积极参与,以及香料种类的丰富,对香的研究利用步入了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此时的香已是专香专用了;到宋代,香文化更加繁荣,香已渗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海上丝绸之路已被称为香料之路,宋朝政府对香料贸易的税收甚至成为国库的一大笔收入;明清时期,香文化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至清朝,香已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红楼梦》在內的各类文艺作品中,都有大量对香的记述。
香文化属于高雅文化,她隨着社会的消长而消长。晚清以后,社会动盪不安,外部列强入侵,內部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至新中国创立时,已是一穷二白,百业待兴。这样的氛围,严重的阻碍了香文化的发展,早已融入了书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渐行渐远,失去了安神养生、美化生活、陶冶性灵的內涵,而主要是作为祭祀仪式在庙宇之中得以保留,传统制香工艺更是难寻踪跡,香文化也趋於没落凋亡。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伟大的佛陀教育在中华大地展现出了无限生机,其必然会促进香文化的复苏与发展。但是现阶段,由于香文化的断代,人们对香文化知识的严重缺乏,作为佛事活动主要内容的“香”出现了质的蜕变。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广泛使用在实质上改变了传统的制香工艺。香料的选择、炮製、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內容都被丟弃了,其后果就是制香工艺的中断与香谱配方的散失,以至现在真正精通传统制香技术的人少之又少。大量的化学有害香品,用稻草、秸秆、以及化学胶、化学香精製成的劣质香,正在严重污染着佛家的清静庄严之地。一位隱修高僧无不感叹地说:“金钱社会,心香不生,假香污染道场,正念难起,正法何以传继。”可见,香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时刻了。
香,灵动高贵又朴实无华;玄妙深邃又平易近人。
它陪伴着中华民族的历代英贤走过了五千年的沧桑风雨,走出了华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灿烂历程。它启迪英才大德的灵感,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桥,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孕育与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与促进。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有如蝶之恋花,木之向阳。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正是由于深谙此理,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竞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香,既能悠然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究其实,它出身本无固定之标签,唯灵秀造化源于自然。
宋代陈去非的诗作《焚香》,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中国古人对香的评价: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人类之好香为天性使然,不过人们开始用香的确切时间已难于考证。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汉代时,香炉得到普遍使用,上层社会流行薰香、薰衣,也出现了调和多种香料的技术,香文化开始略具雏形。
魏晋南北朝时,文人阶层开始较多使用薰香。唐代时,香在诸多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宋代时,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后,在元明清得到了保持与稳步的发展。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多舛,香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抑,渐渐被局限在庙宇神坛之中。以至当今有很多人都将香视为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而归入封建迷信的范畴,实为时代之遗憾。从刘向、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代经典著作都有关于香的记录。
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瞻念她在今日之气象,固然使人心生忧虑,但令人欣喜振奋的是,走过风云激荡的20世纪的中国人,正开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审视传统文化的是非功过,对其精华灿烂报以更加睿智的热爱与珍惜;更有众多知香、好香、乐香的人们,兴味于传统文化的人们,共同关心着她的发展;而涉过千年之河的中国香文化,自当使人满怀信心,必能跨越一二波折,再次展示出迷人的光华。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