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中国猿人南召直立人就生活于白河上游鸡河与鸭河一带。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先民们在南阳盆地广大地区的生活十分活跃,南阳市近

南阳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中国猿人南召直立人就生活于白河上游鸡河与鸭河一带。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先民们在南阳盆地广大地区的生活十分活跃,南阳市近百处的古文化遗存就可窥见一斑。1958年以来,经过国家、省、市、县文物工作者试掘和发掘的遗址有黄山、下王岗、大张庄、八里岗等十余处。其中,黄山遗址出土的玉铲,经有关部门鉴定为独山玉质地。这一发现揭开了中国中原地区独山玉文化研究的序幕,在中国玉文化研究史上具有时代的意义。该玉铲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因距今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故有“中华第一铲”之称。

黄山玉铲的发现,提高了南阳独山玉的知名度,引起了科技界和社科界的广泛关注,为南阳和镇平玉雕业的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今,中华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与知名的文物考古、宝bd官方网地质、独山玉开采与加工等方面的专家携手,全面而又详尽地对南阳新石器时代独山玉进行调查和研究,现已证明南阳是中国中部玉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同时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一、独山玉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959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黄山遗址进行了试掘。黄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位于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黄山村北,西南距中国产玉名山—独山约3公里,距南阳市区约10公里。在试掘的10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大批房基、墓葬和各种器物。其中,石器有斧、铲、镰、凿、砺石;玉器有铲、凿、璜;骨器有镞、簪、针、锥、环、匕;陶器有鼎、钵、碗、盆、罐、甑、杯、隈、锉、纺轮、弹丸等。遗迹、遗物主要反映了仰韶文化的特征,但兼有屈家岭文化的性质。遗址中出土的玉铲,经有关部门鉴定为独山玉,它是中原地区惟一最早的一件玉制品,距今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遗址中发现的房屋,被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所引用,曾成为中国高等院校历史教材。1961年,黄山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6年、1981年、1984年,省、市、县文物工作者先后三次对包括黄山在内的南阳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普查和复查,又发现了一批重要的遗迹遗物。与此同时,安志敏、邹衡、张忠培、安金槐、严文明等著名考古学家先后驻足于黄山、下王岗、八里岗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玉文化专家杨伯达先生在南阳调研时又发现数件新石器时代独山玉制品,如镇平安国城遗址的独山玉铲、新野凤凰山遗址独山玉铲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镇平县和南阳市连续举办玉雕节,对独山玉文化宣传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河南省、市、县文物考古、地质、宝玉石和玉雕界等工作者先后发表了一批较高水平的论文、专著,如江富建的《试论中原古玉业和产生与发展》(1988)和《南阳玉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地位研究》(2003);王建中的《南阳新石器时代文化综述》(1982)和《南阳古代独玉初探》(2002);王世全的《南阳独玉及其工艺品》(1997)、《南阳独山玉的质量评价》(2001)和《南阳玉雕略史》(2003);孟宪松、吴元全等的《中国独山玉》专著(2004),等等,都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南阳独山玉、独山玉文化的特征与内涵。

但是,遗憾的是,在过去的45年里,人们并不有在黄山独山玉铲发现的基础上,继续于南阳新石器时代独山玉的调查工作,更谈不上考古学意义上的独山玉文化研究与“独山玉文化”命名工作,以致于南阳新石器时代独山玉文化研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二、独山玉文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为了解决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2003年度,南阳师范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了中华玉文化研究中心,率先开展了旨在探讨独山玉文化的起源、发展与传承关系的研究工作。

董学清独山玉作品

1、基本思路

中国加入WTO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玉雕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作为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和南阳、镇平玉雕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作为平台,南阳“二节(张仲景医药节、玉雕节)一会(经贸洽谈会)”为南阳独山玉文化研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了未必能成立的学术观点,即遍及祖国大陆及港台地区,东南西北四方的考古学文化中,都出土过不同类型的玉器,惟“仰韶文化虽有玉器制作的物质基础,但玉器并不发达”的推论很值得商榷;再得,南阳师范学院作为豫西南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不仅设有中华玉文化研究中心专业研究机构,而且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文物考古、地质、宝玉石、独山玉等方面的兼职专家;中外,在不动一铲土的情况下,开展独山玉文化地质考古调查,搜集新石器时代遗址散落于地表的遗迹遗物,有助于文物的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最后,中华玉文化研究中心的地质、宝玉石研究人员同有关专家,开展玉器考古调查和玉石研究,并采用科学的检测手段,是将新石器时代遗存的玉料和玉器从石料和石器中分离出来,进而确定其矿物成分的科学思路和科学方法。

2、研究方法

本课题正在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因而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并已厉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拟分四个阶段采用不同手段进行独山玉文化研究。

课题准备阶段:制定了课题研究规划,着手收集、查阅一切有关南阳及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字、照片、实物资料和信息材料。

田野调查阶段:利用一年中夏收和秋后的有利季节,广泛开展田野地质调查和考古调查工作,尽可能将南阳境内不同流域、不同类型的新石器时代遗物、遗迹,尤其是石料和石器、玉料和玉器作为研究标本收集起来;同时作好遗址地形、地貌的调查与文字、绘图、照像、测量等记录工作;做好玉料来源地—独山的调查与研究工作。

室内整理阶段;根据类型学(即标型学),将同一门类的遗物,如石器、陶器等,按照它们的形态特征分成类型,研究其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用矿物学理论与方法将玉料和玉器从石料和石器中分离出来,通过科学检测和无损伤分析,以确定其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并从中确认其独山玉料和独山玉器;同时观察玉器的痕迹,钻孔痕迹、先剖后磨痕迹、先磨后钻痕迹、木呈钻对钻痕迹、石木呈钻痕迹、石木呈钻垫痕迹,并加以科学试验,即用考古调查实物或实验考古学推论新石器时代独山玉的加工方法和工艺流程。

综合研究阶段:重点突破南阳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繁盛,装饰品和礼仪品稀少的反常现象:探讨先进的打制、切割、琢磨玉器的工艺水平;玉铲工具发达的原因以及对农业经济和固定化生活方式的影响;独山玉料的采集与搬迁方法;南阳新石器时代玉器应用的历史和相对年代;南阳新石器时代独山玉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

三、独山玉文化研究的进展和收获

自2003年9月起,中华玉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了涉及文物考古、地质、宝玉石、独山玉、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一批专家学者,首先对南阳十三个县、市、区新石器时代独山玉文化进行了田野调查,收集了2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散落于田埂、麦地、沟壑、坟地、路边、地头等地表的具有代表性和时代特征的遗迹、遗物,特别是石料与石器中的独山玉标本,并对各遗址进行了文,测绘、照像等资料的记录工作。其次,对田野调查的标本依据类型学原理进行分类,诸如陶器、石器、玉器等,并编号登记加以妥善保管。田野地质调查与考古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

1、对独山玉文化调查取得的重要成果主要有10项,有多项为中国考古学文化上的重大发现:

(1)黄山遗址文化遗存的年代可上溯到7000年前左右,即仰韶文化早期,由此可将“黄山人”生活和制作独山玉器历史的年代向前推进了近千年。其证据:①在采集的陶器中发现了类同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早一期的凹周线器底陶钵;②出现了类同方城大张庄裴李岗——仰韶文化掺有滑石粉的柱状鼎足和粘贴口沿;③陶器上出现了仰韶文化早期可见的刻划纹和乳钉纹。

(2)在内乡县茶菴遗址,发现了一件完整的独山玉手铲。这件玉铲为磨制品,且有手柄(双肩),更难得的是刃部两面都有经长期使用后留下的磨痕,即使用痕,痕迹槽十分明显。这件手铲为黑色独山玉,制作工艺精美,前端呈弧瓢状,后有手柄,表面平整光滑,达到国家二级文物标准。该独山玉铲类型在河南乃至全国尚属首次发现。

(3)在卧龙区黄山、宛城区高河头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打制的独山玉铲和独山玉斧,且都有保存良好的使用痕。

(4)在黄山、高河头遗址,分别发现了9件和8件具有制作加工时留下的切割(锯)痕独山玉铲。该切割痕密集平行排列,虽经磨制依然清晰可见,使我们探讨独山玉铲的加工工艺、技术和使用工具的珍贵遗物。

(5)在调研的20余处南阳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18处发现有独山玉制品,涵盖了南阳市域13个区、市、县。

(6)独山玉制品极为丰富:发现有大量的独山玉铲、独山玉斧、独山玉凿等独山玉器以及独山玉料。

(7)独山玉器品种繁多,近20余种。主要有玉铲、斧、凿、镰、带孔玉刀、玉磨棒、研磨器、镞、锤、锛、饼形器、刀形器、刮削器、片形器、杵形器、铲形器等,其中大部分品种为独山玉器的首次发现。

(8)加工工艺多样而且精细。既有大、中型的,也有小型的,还有微型的;有打制的、但大量的是磨制的;有使用过的,且使用痕明显,表明原始人长时间使用,也有没使用过的;有少量加工稍粗糙,但大量的加工制作工艺精细。

(9)黄山、张小洼、凤凰山等遗址共发现5件独山玉镰,其中1件黑白花独山玉镰有明显的呈锯齿状使用痕。

(10)制作玉器采用的独山玉料品种较多,主要有黑、黑花、黑白、干白、透水白、绿白、绛紫等,其中多为黑色独山玉,这表明,原始人由于受挖掘工具所限,只能采集独山表层之玉石,而面对硬度极大、埋葬较深优质的绿色独山玉还无法开采使用。

2、在独山玉文化调查方面所取得的其它重大成果主要有六项:

(1)在内乡茶菴遗址发现了石英质玉铲,玉铲光洁依然。由于石英质硬度大(7度),加工制作难度极高,因而尚未见其它地方报道,这件玉铲也是第一次在我国发现,意义极其重大。另外,在社旗县谭岗遗址发现了10带孔的石英质玉佩和长英质石铲。

(2)在方城大张庄、邓州太子岗发现了细石器遗物。细石器原料为燧石、特别是太子岗遗存的燧石刮削器,打击制作工艺高超,刃部薄如刀片,且呈锯齿状,真可谓“削肉如泥”,向我们展示了南阳盆地中石器时代原始人生活的一个侧面。

(3)在社旗谭岗遗址发现了1件长度只有3厘米、宽1.5厘米的微型石斧和1件长宽分别为2.5厘米、2厘米的微型石凿,工艺精湛,小巧玲珑。

(4)在黄山、竹园、高河头、英庄等大多数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砺石等加工玉器的工具。特别是黄山有粗、中、细砺石之分。它们分别由石英砂岩、石英片岩和花岗岩制成,由此解决了玉器加工中粗磨和细磨问题。其中一块砺石体积较大(26×19×16㎝),极其少见,特别是经过长期使用后的凹槽极为明显且保存完好。

(5)在方城平高台遗址首次发现了抛光器。抛光器保存完好,抛光面光亮平滑,它是制作石器和玉器不可缺少的加工工具。

(6)不知名器很多,给专家、给后人留下了众多对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的探讨空间。

在对标本进行初步研究后,我们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1)新石器时代“南阳人”普遍用独山玉料打制或磨制玉器;(2)新石器时代“南阳人”采取就近取材的办法,解决玉器材料的来源;(3)新石器时代“南阳人”已积累了一套先进的打制、切割、琢磨玉器的方法;(4)黄山遗址玉石器制作作坊,可能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与江汉平原间一处最大的独山玉加工基地或制造场;(5)南阳有悠久的用玉历史,独山玉铲是南阳新石器朝代的名牌产品;(6)新石器时代“南阳人”有相对发达的农业生产和固定化的生活居处;(7)新石器时代南阳盆地是独玉文化的中心地区。

四、独山玉文化研究的意义和展望

南阳新石器时代独山玉文化研究,是南阳师范学院中华玉文化研究中心会同当地地质、文物考古专家,采用先进调查手段和技术开展的一次联合攻关活动。这项活动将首次把遗址中出土的玉料和玉器,从石料和石器中分离出来,从而揭开新石器时代南阳独山玉文化以磨制玉铲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面貌,其中包括玉器材料的来源问题;玉器制品的工问题;玉器的用途、功能问题,以及新石器时代南阳独山玉与国内其他玉之间的关系问题等。其意义:

刘国皓绿独玉“荷韵”摆件

1、证明南阳新石器时代拥有丰富的玉器遗存和先进的琢磨工艺;2、独山玉是内地玉原料的主要来源;3、“玉器所表现出的文明因素及其时空多元性,突破了以往认为文明起源‘中原中心说’的框范”尚为时过早的所谓“框范”;4、南阳新石器时代玉器不仅具有独特的地域面貌,而且表现出各考古学玉文化之间的趋同性和融合性,从而构成中华玉文化的整合和统一;5、南阳新石器时代同一文化的遗存,有着同样形式的工具、用具和制作技术,使南阳有理由以1959年黄山遗址第一次发现的典型的玉铲材料来源地点命名其考古学文化,即“独山玉文化”,用以表示南阳新石器时代考古遗迹中,属于同一时期的有地方性特征的共同体。

南阳新石器时代独山玉文化研究,用丰富的实物资料证明了南阳是中国中部玉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独山玉无愧于中国古代四大名玉之一,独山玉理应成为国际品牌,中国国石。

本课题用地质学、宝玉石学的理论和方法将玉料和玉器从石料和石器中分离出来,用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确定其相对年代,用实物、实验考古学以及现代玉雕工艺推断其加工技术、用途和功能,进而复原和再现新石器时代“南阳人”局部的生产和生活面貌,建立崭新的“独山玉文化”,这在南阳乃至中原和国内玉文化研究史上,无论是从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具有开创性或探索性的意义。

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在于:1、引起人们重新认识和分离新石器时代遗物;2、由于今日的独山围岩是新石器时代制作玉铲等基本材料,从而有可能使人们重新认识整个独山的价值;3、独山中的墨玉复制新石器时代玉器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原料;4、独山玉文化的确立和知名度的提高,为南阳玉雕业发展和独山玉制品的营销将提供一次变革的机遇;5、为南阳“两节一会”注入新的活力;6、用南阳独山玉复制的“中华第一铲”及其他产品将成为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品牌产品。

独山玉文化的创立,必将极大地丰富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为中国文明灿烂厚重的历史注墨添彩。对此,2004年3月在我院召开的由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和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的,包括杨伯达先生在内的全国著名玉文化专家共13位鉴定通过了上述“独山玉文化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独山玉博物馆”,成立了“独山玉文化研究会”,并组织了两次南阳独山玉器精品展览会。目前,杨伯达先生写序的“南阳玉器鉴赏”和十分关注的“南阳黄山新石器时代独山玉器研究”专著将问世。

(作者江富建:中国独山玉文化研究会会长、河南南阳师范学院教授)

手机

独山玉 相关的细节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