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原石的雾不仅有浓淡不同,而且还有宽窄、厚薄等形态上的差异,这主要与形成雾的成矿溶液性质及翡翠的质地有关。所有的雾都是由溶液中的矿物质沉积而成的,但其成矿溶液的性质却各不相同:红黄雾与白雾是由胶体溶液中的粒子凝聚而成的,而黑雾则是由真溶液中的离子化合而成的。
也就是说,红黄、白雾是粒子聚合物,而黑雾则是离子化合物,两者性质各不相同,其渗透能力也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性使得它们入侵翡翠时,会因翡翠的种质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也就是会生成不同形态的雾。
具体地说就是,由于胶体粒子的“个头”很大(直径为10A至1000A),故其渗透能力很弱。它虽然能够穿过疏松的翡翠皮壳,但遇到质地稍微致密的玉肉时,大个头的胶体粒子就显得很无奈了,它们难以渗入到硬玉的晶隙中,于是就只能在皮壳与玉肉的结合处形成比较薄的红雾,雾层一般。但如果被浸人的翡翠的质地相对疏松的话,那么胶体粒子就比较容易渗透到硬玉的晶隙中了,于是形成的红雾也就会多,雾层也会很厚。
因此,在相同的生成环境中,红雾的厚薄主要取决于bd官方网肉质的粗细及致密程度(即质地的好坏程度)。厚层红雾多出现在肉质疏松的翡翠中。薄层红雾多出现在质地较好的翡翠中,但一般不会出现在特别老的翡翠中。也就是说,薄层红雾并不意味翡翠的种很老,这一点是与黑雾有所不同的,因为只要是薄层的黑雾,那一定是种老的翡翠,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红雾还有一个特点是,红雾与玉肉的界限十分清晰,而且其雾色通常是外淡、里浓。这是由于胶体粒子穿透皮壳之后,因“个头”太大而难以再继续渗入玉肉,从而只能止步于皮与肉的结合部,并凝聚其间而沉积成雾。
但由于先前沉积的阻挡了后来者,于是就出现了“前仆后继”的现象,胶体微粒就会越聚越多,结果在雾的前端就形成了密集的雾层,其颜色也因此而变浓,与地子的界限也就比较清晰。但这情况并不意味翡翠的种一定是老的。
白雾同样是由胶体粒子凝聚而成的,其形态特征与红雾大体相似,只是白雾通常会紧贴着翡翠皮壳,雾层比较密集,不会太宽,而且雾色很浓,界限清晰。这是由于皮壳中的粘土矿物对白雾的硅氧粒子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致使雾粒子只能囤积在皮壳处,而无法再向玉肉内部渗透。
黑雾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它与其它雾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雾层的厚薄相差十分悬殊。这是由于形成黑雾的真溶液离子非常的小,与胶体微粒相比要小数十倍乃至百倍之巨,因而具有很强的渗透能力。它不仅能够轻而易举地穿透翡翠皮壳,而且也很容易渗入到大多数翡翠的玉肉晶隙中(个别质地特别致密者除外),这是胶体粒子所无法企及的。
因此,当真溶液离子入浸翡翠时,一般都会穿过皮壳而渗入到玉肉之中乃至玉肉深处,从而在硬玉晶隙中生成柯绿泥石矿物的沉积而形成较厚的黑雾。正因为如此,黑雾通常会延伸到种质较嫩的翡翠地子中,致使黑雾与地子浑然一体而不可分。事实上此时的黑雾已经成为地子的一部分,这样的地子一般被称为“灰苘底”或叫做“猫尿地”。
不过,当面对质地非常致密的冰种、玻璃种等老种翡翠时,真溶液离子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它虽然很小,但却难以穿越极其细小的硬玉晶隙,于是真溶液离子就只能紧靠皮壳生成一层很薄的化合物沉积,也即黑雾。如果翡翠的质地更加致密坚硬,则生成的黑雾就会更加稀薄,看起来很不显眼,于是就成为一种模糊不清的“黑糊”。
由此看出,厚薄、宽窄悬殊的黑雾主要是受翡翠结构的致密度和细腻度的制约,也就是受种质好坏的制约。嫩种翡翠由于硬玉结构比较疏松,其玉肉就很容易被真溶液离子所渗透,因而形成的雾就会很宽、很厚(比红雾要宽、厚很多),并会成为翡翠地子的一部分。而种老的翡翠由于其质地细腻致密,即使是很小的真溶液离子也还是难于渗入其内,因而所形成的黑雾就会很薄,薄到甚至可以忽略它的存在,或形成一种似有若无的“糊”。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