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战国时期佚名著作《山海经》记载:“堂庭之山多水玉。”东晋学者郭璞注释:“水玉,水精也。”这是说,水晶又叫做“水玉”。水玉是一种最古老的称法,意为“似水之玉”,它与“千年之冰化为水精”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唐代诗人温庭筠在《题李处士幽居》中这样描写“水玉”:“水玉簪头白角巾,瑶琴寂历拂轻尘。”时至今日,广州人仍俗称水晶为“晶玉”。
中国先民很早就发现水晶敲击时能溅出火花,可用来取火。这一概念在山东的金刚石产区——临沂和郯城地区及江苏东海县的水晶产区深为当地居民所接受。因为他们发现,水晶会“蹿出火苗”或者“蹿出火光”,因此水晶在上述地区又被称为“火石”、“放光石”。比如山东临沂和郯城将水晶石叫做“火石”、“火石溜儿”、“火石溜子”、“小火石溜子”、“马牙石子儿”、“小马牙石子儿”等。正因为水晶晶莹剔透,仿佛精灵栖息其中,所以千百年来,人们相信其中必定隐藏着神灵。这一认识不仅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古老部落中流传,而且还得到了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的现代都市人的认可。
实际上,“水精”一名除了上面形象的描述外,还蕴含着浓厚的宗教意味。如东汉时期支曜翻译的《成具光明定意经》说:“其所行道,色如水精”;安世高翻译的《阿那邠邸化七子经》将“水精”列为佛教“四大宝藏”之一;支娄迦谶翻译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将“水精”定为“佛家七宝”之一。水晶之所以有这样崇高的地位,是因为佛教相信:水晶能闪射出神奇的灵光,可用来普度众生。于是,水晶也被佛教尊崇为“菩萨石”。喜欢考古的朋友也许还记得,陕西法门寺出土的舍利宝函旁,就有被佛家视为珍宝的水晶球。只是这枚水晶球被命名为“水晶随球”,值得商榷。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