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是如何形成的
水晶像纯净的水一样透亮明洁,我国古代有“水精”、“水玉”、“千年冰”和“火齐”等名称。神话故事里把龙王在海底居住的宫殿称为“水晶宫”。实际上,水晶不是生在水下龙宫,而是生于山上的岩洞中。
水晶是无色透明的石英柱状晶体,样子像玻璃而比玻璃硬,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理想的晶体形态是六方柱或六方双锥。水晶晶体是在岩石空洞中生长起来的,它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有足够的空间,同时必须以洞壁为依托,因此我们所见到的天然水晶晶体往往是上半截发育得很完美,而下半截的晶体不完整。大的水晶可长到几米。1958年,江苏省东海县曾找到一个重3.5吨的“中国水晶王”,现存北京地质博物馆内。巴西的意达波尔一块水晶长5.5米,直径2.5米,重40多吨。马达加斯加岛还发现一块周长达8米的巨型水晶晶体。
水晶是怎样形成的
简单一点就是说,水晶就是火山爆发时,那些液体溅开时留下来的小水珠,随着时间的变化,然后就慢慢变成硬度较高的晶体。
水晶的英文名称为Rockcrystal,别名晶石、水晶石。 1676年英国人George Ravenscroft发现水晶。
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大型石英结晶体矿物。它的主要化学成份是二氧化硅,跟普通砂子是“同出娘胎”的一种物质。当二氧化硅结晶完美时就是水晶;二氧化硅胶化脱水后就是玛瑙;二氧化硅含水的胶体凝固后就成为蛋白石;二氧化硅晶粒小于几微米时,就组成玉髓、燧石、次生石英岩。
结晶完美的水晶晶体属六方晶系,常呈六棱柱状,柱体为一头尖或两头尖,多条长柱体连结在一块,通称晶族,美丽而壮观。二氧化硅结晶不完整,形状可谓是千姿百态。当你到海南水晶陈列馆去瞧一瞧,可以大开眼界:除了常见的长柱状外,还有似宝剑形,有的若板状,有的如短柱形,有的像双锥。有的小如手指,有的大如巨石;有的不足半两,有的重达300多公斤。
1824年,一位叫弗里希.摩斯的奥地利矿物学家,从许多矿物中抽出10个品种,经过科学实验测出它们的相对硬度,由此得出水晶硬度为摩氏7。尽管后来美国国家标准局使用、推广更科学的诺普硬度测试器,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珠宝商,仍习惯于摩氏硬度表。
结晶完好的水晶,常有好的平行脊的人字形断口;在紫晶和热处理的黄晶中,多呈不平坦到薄片状破口。
水晶比重:2.56-2.66克/立方厘米。
这意味着一定体积水晶的重量,是相同体积水的重量的2.56-2.66倍。块状变种水晶密度可能稍高些。
水晶条痕:无色。
条痕,通常说的颜色,是人眼对一定波长的光线感觉的结果。
水晶透明度与透过它的光的质与量有关。透明标准为:光线透明过厚度为1厘米以上的水晶碎片或薄片时,可以清晰地看到映出的图像。如是底像不够清楚,仅见轮廓,那便中半透明。
水晶光泽:玻璃光泽。无论在抛光面上还是在破口都是如此。
光泽,指宝石表面对光线反射的一种光学性质。水晶既不像星光蓝宝石和星光宝石那样反射出绮丽的星光形条纹,又不像月光石那样发出淡蓝色波形光彩,更不像乘欧泊石那样闪烁着五颜六色。
观察水晶的光泽,可用手握着它,以灯光或窗户投进来的光线看表面反射,透明水晶亮度与光泽强弱有关。
水晶折射率:1.544-1.553,几乎不超出此范围。
折射率,是当光由空气中透入宝石晶体,并产生折射现象,其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值。
水晶重折射率:0.009(最大),此值非常稳定。
水晶光性特征:一轴晶正光性。
水晶色散:0.013。
色散是说宝石的折射率随照明光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变化。例如钻石对红光折射为2.405;对绿光为2.427;紫光为2.449。
水晶熔点为1713摄氏度。其受热易碎的特性,是在实验时发现的。将水晶放在喷焰器的烈焰燃烤,除非有很好的保护,且慢慢冷却,否则晶体容易碎裂。这一脾性,古人已摸透。博物要览>提醒道:“凡用水晶器物,不可用热汤滚水注之,即粉裂如击破者。”
水晶另一脾性就是怕碱不怕酸(氢氟酸除外),这是由于氧化硅特性所决定的。
像玛瑙一类宝石,当受热、摩擦、吹气或受打击时,往往散发一种特殊气味,使人联想到大蒜、马肉、萝卜、松香味儿,然而,水晶在上述情况下,绝无异味。
更多见下面网址
水晶是怎么样形成的
水晶的形成过程:何谓水晶:比较通俗的讲法是:水晶乃是透明的石英单晶体。这里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水晶非常透明(透明似水):其二:水晶是一种石英单晶体。可见水晶乃是石英家族内的成员之一。根据形成温度的不同,石英又分为低温石英,又称a-石英。何谓晶体呢7一般认为:具有天然的而不是人工磨削成的规则几何多面体的固体,称之为晶体,如水晶晶体就是。石英虽然从内部结构、构造看也是晶体,但因颗粒小且不具规则的几何外形而区别于水晶。2003年国家珠宝玉石鉴定标准把水晶归于石英(水晶、紫晶、黄晶、烟晶、绿水晶、芙蓉石)。经过地质学家、矿物学家大量研究及人工合成水晶实验证明,水晶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生长形成而逐渐长大的过程。谈及形成过程首先要从岩浆说起。提起岩浆大家都会知道,岩浆是地壳深处一种高温的硅酸盐的熔融体,在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下,当这种高温的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及裂缝上升时,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而开始凝固晶体,玉石就形成了岩浆岩。而岩浆结晶的后期,将有大量的参与的富含硅及挥发组分的热液富集,这些富含硅的汽液流,在压力的作用下,将进一步降低,这些气液流将达到过饱和而结晶,形成脉状、似脉状的伟晶岩脉及热每脉,水晶就是在这种岩脉的晶洞中形成与生长的。一些挖水晶的朋友经常有这样的疑问,水晶是在地下形成并慢慢长大的,现在把水晶埋在地下,它还会继续长大吗?回答应该是这样的,如果具备了水晶的形成条件,理论上讲水晶将会继续长大,但水晶的生长条件是很讲究的,在一般的条件下是无法继续生长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水晶在地球上分布很稀少。在上世纪80年代前,国家把水晶列为稀有特种非金属矿产。水晶的生长条件从大量地质研究结果及成熟的合成水晶生产实践证明,水晶生长至少满足如下条件:其一晶洞 水晶既然是在地下生长出来的,所以它的结晶与长大,必须要有一个自由空间,这个水晶生长的自由空间,地质学家称为晶洞。正因为如此,人们挖水晶只能在晶洞中挖到。其二压力:有了晶洞还不行,晶洞必须封闭,而且要有足够大的压力,据合成水晶生产实践证明,水晶生长的压力,一般要大于1000大气压。其三温度:有了晶洞,有了一定压力,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温度,才能生长成粗大的晶体。常见的粗大的水晶晶体(即a-石英),其生长温度应在5730C以下。其四营养液:所谓营养液是指水晶生长时所需营养物质,具体地讲是富硅的气液物质,并且只有当硅达到过饱和时,水晶才能结晶长大。上述四个条件是水晶生长的基本条件,如果要形成体积粗大,无杂质、无缺陷或缺陷少的水晶晶体,还需要一些附加条件,如地质条件是否稳定,硅溶液补给是否中断,温度是否变化等等。集合上述,可见水晶的生长条件是很讲究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地球上水晶的分布是稀少的。水晶生长需要种子吗所有的种子植物,均需要播下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水晶生长也需要种子,这种子,有的人叫晶种,有的人叫籽晶,也有的人称晶芽。人们常见到合成水晶的晶种,它呈薄板状,项端钻有一小孔并串有铁丝,以便挂在生长室(晶洞)的架上,在一定温度、压力、溶液浓度条件下,水晶开始围绕晶种结晶生长,其生长速度一般为每日Imm左右。天然水晶生长的种子是从哪里来的根据大量地质成矿资料和实验观察,发现天然水晶的种子大致有三个方面的来源一其一源于晶洞壁上的石英颗粒水晶晶洞的洞壁往往都是由含石英的一些岩石组成,如石英岩、石英砂岩、花岗岩、变质岩等。这些岩石暴露于洞壁上的石英颗粒,在一定的条件下,水晶将以这些石幕颗粒为种子进行生长,这是自然界水晶生长的一种常见方式。其二自发生长的种子:晶洞中营养液(硅质热液),其中的硅、氧原子、离子或分子,在初期高温时均处于自由运动状态,随着温度降低,体系能量降低,成矿溶液的饱和与过饱和,因此异号离子间的引力越来越大,这时正四价的硅原子与负二价的氧原子,由于引力加大而相碰结合,结合的方式是中间是一个硅离子,周围被四个氧离子 包围组成一个四面体,矿物学者称之硅氧氧四面体硅氧四面体以一定的键角相连接最后形成格子状构造成为水晶生长的晶芽。其三破碎晶片作为种子 先形成的水晶晶体,由于各种地质作用,而破碎形成晶片,这些碎晶片掉入晶洞底或某些晶体上,当条件成熟时,这些破碎片也作为种子,在其土逐渐长大形成水晶晶体。水晶晶体的生长方式水晶晶体的生长过程是硅质溶液中的最小的质点(硅氧原子或离子),在一定条件下,按特定方式不断向晶种作规律黏附的过程,不断地黏附结晶格架不生长过程是先生长完一条行列,然后生长相邻的行列,由行列组成一个面网,各面网不断向外推移,最后形成晶面,成为一个完整的晶体。水晶晶体有很多个晶面,各晶面的生长速度是不一样的。所谓晶面的生长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里垂直晶面增值的长度,在大多数情况下,生长速度快的晶面,在晶体生长过程中相对变小。而生长速度慢的晶面则不断扩大,从而决定了晶体的形态。由于晶面生长是平行向外推移,所以相对应晶面的夹角是不变的,这就是有名的结晶矿物棉角守恒定律。矿物学家往往利用晶面夹角来鉴别晶面的相对位置。
水晶如何形成的呢
不懂就看|水晶是怎么形成的?
水晶外观晶莹剔透 颜色丰富
不同颜色的水晶还有着各种美好的寓意
想必一定有人好奇
这些美丽的水晶是怎么形成的?
它的能量又从何而来呢?
今天的笔记或许能解答你心中的疑惑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