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曾经去过一次,那次的感觉是既振奋又复杂。振奋的是四会 玉雕从业人数众多,据说达到10万人以上,全国百分之六十以上的 翡翠产品出自四会大大小小各类作坊。玉器产业给这个县级市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每天都有从全国各地,甚至是香港、台湾、澳门前来选购玉器的客商。除了遍布全市大街小巷的商铺从早到晚红红火火营业外,四会还有一个著名的“天光墟”,每天凌晨三四点,人们还在梦中,这里已是商家云集、人流熙攘,各地进货的客商来这里各取所需,加工好的成品,未经打磨抛光的半成品,都走得相当好。天色放亮,“天光墟”便散了,客商们步履匆匆踏上归程,去做自己的生意。玉器产业也为四会带来了旅游、物流、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龙头产业之一。
感觉复杂的是四会玉器,平庸之作居多,用行里话说,就是大多数作品都是“行活”。过分被动地迎合市场,屈从消费者对玉器的浅层次认识和功利化需要,陈陈相因,少有创意,文化含量淡薄,是四会玉器的通病。在与四会玉界交流中,看得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多看重商业的成功,沉浸于销量数字的欣喜之中,而这是更要命的。
这次到四会,看来情况没有多大变化,不同的是那番繁荣景象,因世界金融风波多少受到一些影响,店铺里的商客没有07年那时多了,生意比早先清淡了一些。但终归它还是一个玉器之城,采买翡翠原石的仍奔波于腾冲与四会之间,作坊里仍然机器飞转,商铺仍然照常营业,客商仍然穿梭往来。保持不变的还有:“行活”仍然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