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与国粹京剧艺术同样重欣赏轻情节,重形式轻内容,讲究形式美,饱含力学美。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件玉雕作品的欣赏受到经验与知识的限制,往往迷失在它的外在的形式里。对于玉雕作品的欣赏,我们常常被它外在的形式所感染,如造型的拙朴、雕琢的粗细、线条的简练、以及外在的张力,气氛之神秘等等,如何透过这些表层的东西去认知它内在的含义,从而探寻它的规律与特性,这需要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比较深的了解的同时,也要从长期浸淫力学美的玉雕大师的成长故事里,去深入肌理地挖掘玉雕的内涵美和形式美。
年近39岁的他,看上去孔武有力,但遗憾的是身上仅有的两块腹肌随着一个多年好友的去世,渐渐地消失了。那段时间里,凡是练过健美的人都知道,这样矫健的身躯背后,总是隐藏着不易察觉的悲伤。在跟他认识的那些时间里,总能隐隐约约的感受到他不屈的奋斗之力和倔强。用他朋友的话来讲,他是一个时尚健将,又是一个儒雅隐士,也是一个崇尚力学美的雕刻家,亦是一名喜欢游学的玉雕大师,但更是一名喜欢钻研玉货经营之道的传奇人物。也许,大部分的玉雕大师都有视茶如命的癖好,这一点,悦心拍小编算是大彻大悟了。在悦心拍石佛寺运营中心,刘章雷大师自带茶叶,自坐于茶桌上,温具、冲泡、倒茶、奉茶、品茶,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肆意洒脱。正当小编惊叹称奇的时候,刘章雷大师又抛出了除了玉雕之外的第三个癖好,抽烟,而且,烟瘾之大,抽得天昏地暗,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于是,在袅袅升起的二手烟雾之中,刘章雷大师的那段充满传奇式的琢玉人的故事,也开始跟着升华了。93年,刘章雷上镇平职业高中,学习工艺美术,当时的泥塑、国画、素描是他最喜欢而且是学得最好的课。也许,所有的琢玉人都会有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对泥塑天生的敏感和无比炽热的喜爱,刘章雷大师也不例外。
记得那年上职中时,有个姓张的邻居专做和田玉器皿,明清时代工艺的器皿。众所周知,清代玉雕空前繁荣,玉器种类、数量繁多。器形造型极为规整,方、圆、弧、折的雕琢一丝不苟。底子平,线条直。圆似满月,棱角分明。器表抛光细致,多呈油脂或蜡状光泽,至今仍受市场推崇。当时张姓邻居家的一款和田玉抱月瓶,器形美,非常圆润规整,掏膛工艺难度大,很招人喜欢,对刘章雷大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仿佛,这个抱月瓶对他产生了一股魔力般的吸引力,让他久久不能忘怀。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一点点地通过掏膛让器皿成形,这个当时对于年仅只有16岁的刘章雷来讲,确实是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命题。
都说做玉的人天生就会跟玉产生共鸣,而眼缘是一道分界线。所以,他开始了求知探索之路,每天下学后,刘章雷天天往邻居家跑,看邻居家的师父和徒弟们做和田玉器皿,自己手痒跃跃欲试时,也上横机实践(横机,90年代加工玉货常用的机器,切、磨、勾、压,配上各种小工具使用,几乎是万能的加工玉货的机器),带着好奇、探索的神秘之旅,这个少年,异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小心翼翼地琢磨每一件器皿,生怕出错,损坏了邻居家的玉货。
当时的邻居,也万万没有想到当时自己的无心之举,开放了一个实践机会,时隔16年之后,竟然成就了一名优秀玉雕大师。刘章雷至今仍记得邻居对自己做好的第一件和田玉器皿的高度评价:“对传统工艺有着天然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手工仿佛天赋索然,有一天你将成大器。”就这么一句简单的鼓励,也许那位邻居可能不知道,这对一个初次打开逐玉之心的少年来讲,更像是一句魔咒,对他今后的路,产生了久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刘章雷大师仍记得这句充满鼓舞人心、让人奋发图强的话。放眼当时的玉雕行业,师不外传的传统,全程让自己琢磨、自我学习、实践,这需要多大的胸怀和胆识。当时邻居手下登记在名的徒弟有4-5个,但到现在,坚守玉雕手工艺人责任的,却只有无名徒弟——刘章雷一个人。因为这份持之以恒的坚守,让他最终一跃而出,师承自然,勤于后天自学,终成为一名内外兼修的玉雕大师。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