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苏扬二州的许多玉雕大师都名扬四海,一个手把件雕工费动辄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前两年还有排队一排半年都“挂不上号”的现象。高古玉其工艺和神韵大都精美绝伦,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曾出现了不少玉雕大师。
史前中国高古玉中的五驾马车,红山、良渚、齐家、龙山、巴蜀,那是一个神玉时代,也可称之为巫玉时代,许多玉器是多人合作经年累月共同完成的,因而不可能留下姓名。到了周代,已经有了专门管理制玉的政府部门,叫“玉府”,其职责是“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货之藏。”玉府不仅掌握着王上的宝物制作,也掌握着王上的收藏和衣食起居等,足见地位之高。玉府下设的“玉人”具体管理和玉有关的一切事物,所以玉人是周代制玉工人的专用名词。玉府,是中国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专业制玉机构,那时,周王是天子,至高无上,玉工水平再高也不可能留下他们的名字。
到了秦朝,文献中记载了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最早的两名制玉大师的名字,他们是孙寿和烈裔。史料称“秦兼七国称皇帝,李斯取蓝田之玉,玉工孙寿刻之,方四寸,斯为大篆书,文之形制为鱼龙凤鸟之状,稀世之至宝也。”另一位大师烈裔的记载来自《拾遗记》,文中说,始皇元年,骞霄国献刻玉善画的工匠,名裔,刻玉为百兽之型,毛发宛如真矣。曾刻两白玉虎,不仅形象生动,毛发皆栩栩如生,这位玉工被人们称之为烈裔。
高古玉器(汉代前)的取材,有的源于地方玉[2],有的来自新疆的和阗玉,大都取材于河床中的籽料或山流水料,这两种玉料因剥离矿床时间很久,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其自身已形成了玉皮和沁色。但是古人制玉却认为皮和沁全是杂质而将其去掉只保留玉的精华部分、(商代的一些小动物留有玉皮及巧色)高古玉器大部分都带有沁色。玉质的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的环境不同、埋藏的时间不同等因素造成玉的沁色也不同,有时一件玉器上会有几种沁色。分辨古玉的各种沁色可以断定古玉的真伪。我们如今看到真古玉的沁色都是成器后沁入的。
高古玉沁色种类凡多,有红沁、朱砂沁、土沁、水沁、金属沁、水银沁等等。所呈现的色彩主要有红色、黄色、黑色、白色、绿色、紫色、蓝色及过渡色。沁色一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应当是外界化学元素沁入玉中所呈现出的色彩变化和状态特征。色彩是有别于玉质本色的来自于外界的其他色素。非交互状态表现形式为色彩的相对独立性,没有与玉的分子结构产生互变。交互状态表现形式为外来原素与玉内原素产生互变,从而改变玉的本质结构变化,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高古玉多为帝王皇家达官贵人用玉,从用料、制作工艺、文化气息上有着厚重深奥的内涵。除了欣赏古人的琢玉技艺、品味高古玉中神韵飞扬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外,把玩一块高古玉,就像品读着年代久远的历史的传奇,手中古玉演绎的人间故事隐约可观,古意融融,人玉灵通,把玩者的心境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价值西周玉龙挂件不菲的高古玉,琢制技艺十分精湛,无论是浅浮雕、透雕,还是阴线刻画,均拙朴细精,实其中的“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又称“游丝毛雕”)如今更是难以模仿。
到了汉代,厚葬之风盛行,葬玉数量加大,大师应该辈出,但史书记载非常少,只看到一位,他是当时广陵国吴郡人,即今天的苏州人,名叫颜规,他常被叫到广陵王府解玉制玉。这位颜规可以说是苏州玉雕的老祖宗了。
魏晋南北朝一来战乱频繁,玉路中断,二来佛雕盛行,三来炼丹食玉,玉雕业大大衰落,也无大师记载。到了隋代,《大业拾遗记》记载,隋炀帝幸江都,看中垫脚女吴绛仙,但她已嫁玉工万群为妻。这个玉工应该绝非一般底层玉工,他的老婆能被隋炀帝看见,此玉工活动范围绝对在高层,一定也是大师级人物了。隋代还有一位大师名叫何通,《隋书》只有三个字的记载“善斫玉”,斫者,用刀斧砍。能进入《隋书》的人,焉能不是大师?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