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之后,中国经济的市场结构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于玉雕师来说,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为这种变革为玉雕师的玉雕作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市场追求的多样性要求玉雕师不能再像过往那样,总是去雕刻观音、如来、弥勒、乌龟等这些样板玉雕。它要求玉雕师必须创作出丰富多样、风格不同的作品。也就是说,市场的属性决定了玉雕师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才有未来。于是,玉雕作品有了市场之后,玉雕师不仅获得了极大的创作自由,他的创造性也被激发出来了。
当然,随着玉雕市场的出现,新的矛盾也产生了。首先,玉雕作品表面价格因素严重影响了玉雕作品的内在价值因素,玉雕作品市场价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成为人们判断玉雕作品价值的主要参照。虽然这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容易造成泥沙俱下的混乱场面。比如一些不法商家借助炒作、跟风等手段,把很多毫无艺术性的玉雕作品捧成了天价玉雕。同时,许多不善此道的玉雕师及其作品却被遮蔽了。这就是玉雕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种功利至上,艺术氛围缺失的市场机制下,玉雕师很容易被市场所左右,有时候表现得就像个卖货郎,一切创作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这种不正常的市场环境导致本该是艺术精神层面的玉雕被降格为一种物欲的对象。玉雕师和商家这两种承担不同社会分工的人群,在玉雕市场中,被物欲浇筑成了一个相互矛盾的连体儿。
玉雕师在玉雕艺术市场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依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不过,玉雕既然属于艺术市场,自然是由玉雕师和商家共同参与其中的。这就需要玉雕师和商家做好明确分工,互不干涉。比如说,如果玉雕师做了商家的事,或者倒过来,商家做了玉雕师的事,这种不守规则的越界行为,极有可能打乱玉雕市场的秩序。
因为它可能造成玉雕师无法安心创作,每天挖空心思地思考如何才能把自己的作品高价卖出去,如何才能在商家和客户手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当玉雕师一旦陷入这种状态,他忠于艺术创作的初心基本上就没有了。
反之亦然,商家发现市场上小把件好卖,就让玉雕师拼命雕小把件,时不时的还红花绿叶地指点一下玉雕师的创作。短时间看,按照商家的意思进行创作似乎能获得不错的市场行情,但这是以牺牲玉雕师的创作自由为代价的行为,虽然能一时让商家和玉雕师获利,但最终影响的,却是玉雕师的艺术生命,和玉雕市场的有序状态。
这些焚琴煮鹤的扫兴事,最终都会影响玉雕市场的健康发展,是绝不应该出现的。玉雕市场究竟有什么属性?应该如何发展?这些问题容易回答也不容易回答。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玉雕师和商家是玉雕产业上游中的利益共同体,他们作为玉雕市场中最关键的因素,如何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决定了玉雕市场的属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