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一个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圆,是艺术作品、创作者和观赏者共同作用下的极具发散性的闭合。拿玉雕来说,玉雕的艺术不仅仅在于玉雕原材、创作手法或者是创作者想表达的意境,更和观者看到的意境息息相关,玉雕艺术的圆里,观者的世界和玉雕师的世界同等重要。

《牧野长歌--媚》《牧野长歌--王》·朱福临

艺术是一个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圆,是艺术作品、创作者和观赏者共同作用下的极具发散性的闭合。拿玉雕来说,玉雕的艺术不仅仅在于玉雕原材、创作手法或者是创作者想表达的意境,更和观者看到的意境息息相关,玉雕艺术的圆里,观者的世界和玉雕师的世界同等重要。

image

《蜕--超越》·翁振伟

玉雕艺术对观者的效果是简明的,看不懂的对视觉而言或是饕餮盛宴,或是粗茶淡饭,看得懂的于思想而言却能形成一波又一波现实与理想的风暴。而对于玉雕艺术的解读,实际上并不是附庸风雅的浅见,而是观者将自身经历与思想加注于玉雕作品上的情感和思想抒发,即便大多时候这种解读可能并不是创作者创作之本初,但却是玉雕原材、玉雕作品和观者三者形成的闭合又开放的艺术之圆。

image

《红绸舞人生》·晟觉

学院玉雕展上,并不是每一件作品都符合大众对玉雕的审美标准,有的作品甚至跳脱了传统玉雕“意必吉祥”的束缚,用一些抽象的、简约的甚至看上去“笨拙”的技法来表达作者玄妙的思想。不同的观者平日所处环境不同,所见所感经历不同,对于一件作品的解读也会大相径庭,但总会形成各自对于艺术,对于生活,对于头脑中创作者的意图的理解和欣赏。

image

《偶》·孙国双

作品《偶》,我们每个人都是偶,是自己的偶,也是别人的偶,而我们一生中也需要其他的偶相陪伴。每个关节都是活络的,但内部又有束缚,表面如同人的血肉之躯,有筋骨,有内核,实则更像人生,不同的环境下我们自主或不自主的随着偶特定的轨迹生存着。身体是不由自主的,灵魂才是需要自由的。

image

image

《远》·叶建辉

作品《远》,初见之下,对于这件作品也没有很贴切的解读。和友人们观详许久,才渐觉其味。一方古朴的原石,几笔并不华丽的雕刻线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朴实的孩童的形象。我们现下看到的大多数作品都过于追求精细,有的作品甚至为了凸显工艺雕刻的满满当当的,就如同我们的生活,为了追求满而满,为了追求精而精,为了追求华而华,已经远离了那些最本真的朴实年代,在不断的追求过程中,我们也远离了那个不用掩饰情绪和美丑的纯真的童心时代。

image

《凝望》·陈加宽

作品《凝望》,在玉雕展现场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一张斑驳的有血有肉的脸,一张残缺已成骷髅的脸,一个置于屏幕上,一个立在钢架上,四目相对,深深凝望。同行的A小姐对于非传统玉雕题材并不欢喜,所以欣赏便止于欣赏,这也是艺术的一环,观而未思,不是人的头脑和思维出了问题,而是在这个艺术之圆里,观者A的经历和喜好对于这件作品并没有形成闭合的圆,那么艺术便只止步于观。

image

《凝望》·陈加宽

B小姐和我观看许久,也思虑许久,但也并未得出相同的观感。B小姐的解读以屏幕上的脸为主体,认为我们身处网络纵横的世界,大量的信息是通过网络获取,但很多时候我们所获取的关于事物本身的信息并没有真实情况那般完满,更多时候是残缺不全的,就如同立在钢架上的残缺的脸一般,不完整,不真实。

image

《凝望》·陈加宽

而我则是从立在钢架上的脸为主体解读的:屏幕代表的不仅是虚幻的网络空间,更代表人们现下对于“理想世界”的憧憬和过度追求,我们活在自己为自己设立的“理想国度”,想象中的自己有血有肉,但实际上的自己却残缺不堪。细细看去,“理想国度”(屏幕中)的我们实际上的血肉也是斑驳的(玉雕艺术对原材的选取往往并非无的放矢),更像是自己用想象拼凑的美好。凝望,是现实凝望进了虚幻,还是虚幻照进了现实,脱离了身体和心灵,就如同脱离了行动和道德,只靠着想象渡日,犹如苟延残喘。破而后立,作品表达的意境对于现实生活可能一针见血,但却总要现有一束强光照进现实,才能让人们警醒并做出改变。

image

《消失的家园》·侯天正

同样的《凝望》,不同的观感,不同的解读,甚至或许,我们的解读实际上早已偏离了创作者创作之初心,但于A小姐、B小姐和我而言,《凝望》都是对我们产生了影响的艺术品。这可能就是艺术之所在,是艺术于人生最简洁明了的直接兴起的作用,它能够通过相同的手法进入不同的人的生命,再悄无声息的牵引出不同的人生经历,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

image

《凋零》·高人老师

有人说,最好的艺术会超出它所属的学科,因为它会是作者整体思想的艺术再现,但我却认为,最好的艺术是能够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最终通过各自的感受看到现实的出路,艺术不该是创作者个人的思想狂欢,而是所有参与其中的人甚至物生命意义升华的过程。艺术是一个圆,一个囊括了你我他,涵盖了天和地,关乎历史与当下的圆,我们所观所感的艺术可能是明快的,也可能是晦涩的,但终是为了让人看了共爱、共勉、共图幸福社会的实现。只要方向不错,只要初心仍在,艺术不妨高远。

image

《问山》·高人老师

震撼亮相镇平举办的中国当代学院玉雕展上的作品

复制本文链接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半岛中文网官网入口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手机

玉雕相关的细节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