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着明清以来苏作玉雕工艺最为完整的脉络,拥有上千名玉雕大师和匠人,这里是苏州玉雕规模最大的地区,而其中大师级别不足百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偏低且分散在全镇各个地方。这是长期以来光福玉雕的一件憾事,也是一项隐藏的“危机”。近期,市区陆续兴起几个玉雕经营集聚区,这让不少光福中小规模玉雕经营户感受到了潜在的冲击。
这几天,光福镇党委委员许文清的办公室里不断有当地玉雕大师的造访,一项项意味深长的转型升级建议陆续递至他的案头。面对相王弄、十全街等聚集区域日益强劲的发展势头,这里的玉雕匠人们正酝酿着一场“镀金”转型,期待能与大师们携手共同为光福玉雕造势。经营分散玉雕人才期待集中“发力”玉雕大师钱建良的良缘玉雕刻工作室位于光福工艺街,传统前店后坊格局,十来名工人正在按照不同的分工加工玉器,门店里不时有客人开车专程前来咨询、挑选产品。细心的钱建良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在他厚厚的几本日记本上,经常记录着玉雕工艺一条街上发生的故事,以小窥大,整个光福玉雕近年的发展脉络也呼之欲出。虽然被誉为“中国工艺雕刻之乡”,然而局限于旧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整体上说,整个光福镇目前的玉雕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大部分经营户以家庭作坊为单位,散落在各处。
因为习惯于固步自封而又缺乏创新意识,不少“散户”在选料、设计、加工时往往会随大流,“有一阵子白玉很流行,很多经营户一拥而上做白玉,导致白玉市场供货不足;有一段时间仿古件很受欢迎,不少人又转型去做仿古件,并不去思考是否适合自己。”没有错位发展、随波逐流,导致很多小型玉雕经营户缺乏竞争力,一旦市场不景气,便首当其冲遭到冲击。引起钱建良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开始,十全街上玉雕经营户"扎堆入驻"的态势。记者了解到,十全街上目前已经有一百多家玉雕经营户,且都是近两年新增的,仅今年第一季度,入驻十全街的玉雕店就多达40户,为历年之最。这些玉雕经营户中既有原来周边相王弄、南石皮弄等地方“铺”出来的,也有从光福、河南、黑龙江等地迁过去。
“现在光福有些规模较小的玉雕经营户,会出现难找工人的情况。因为市里的工资高,很多手艺好一点的都跳槽了。”钱建良说,自己的玉雕工作室目前并不担心经营状况,但是对于整个光福的玉雕产业来说,仅靠几名大师支撑并不是一条可行之路,必须要在政府机构的统筹和大师们的引领下,将所有中小规模玉雕经营户整合起来,"大家各自找准定位、错位发展,同时又能实现资源共享,只有这样,光福玉雕才能更上一个台阶。"钱建良在日记里曾这样思考。错位发展大师为光福玉雕把脉对于这场“变革”,光福不少玉雕大师都非常关注,马洪伟就是其中一位。17岁开始跟着师傅学习玉雕,经过20多年的摸索,如今马洪伟已经探索出自己的主攻方向——仿青铜器玉雕,在他看来,光福当地部分小型玉雕经营户之所以面临“有手艺、无产品”的困境,最大的原因恰恰就在于没有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也可以称为“定位”:“要找准定位、创新,首先要了解市场大行情和价格趋势,但是目前有一部分颇具技艺的村民并没有走出去的习惯,导致他们做出来的产品与市场需求并不吻合。
”经常出去走走,马洪伟从中受益匪浅。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镇这个地名多次出现在马洪伟的话语中,这里是我国规模很大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点,“这个地方的从业人员分工很明确,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马洪伟说,光福也应该出现这样的集市,将全镇所有中小规模玉雕从业人员都集中起来,产生集聚效应,之后再有意识地引导各经营户按照自己的特色分层次经营。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孙林泉同样对中小型玉雕经营户有所关注,他告诉记者,每年举办的“子冈杯”bd官方网雕精品博览会给了很多工艺大师展示、推销自己的机会,但对于本地近千户还未达到大师级别的经营户来说,则缺乏这样一种激励机制。孙林泉告诉记者,如果政府能组织起一个针对普通玉雕从业者的类“子冈杯”比赛,或许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也激励他们不断学习、创新。政府开出系列“套餐”匠人充电有很多选择面对大师们的期待,光福镇政府已经酝酿了一系列方案。记者了解到,旨在打造“工艺美术人才高地”的苏作工艺学院即将招生,其中光福苏作雕刻班今年9月就可以开班。记者了解到,苏作雕刻班由苏州工艺美院面向工艺美术行业推荐考核择优入学,光福的雕刻艺人可以报名参加,毕业后获得成人大专文凭。这个雕刻班有望通过学历教育、岗位培训、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为全镇玉雕经营户“充电”。记者了解到,苏作工艺学院将提供订单式培养方案,以基础人文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分制的形式对大师工作室内的学徒进行考核,这种全新的成人教育机制有望提升光福镇玉雕传承人的学历水平、知识储备,为将来产品创新提供动力。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