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玉雕工艺中,有一种工艺绝对称得上傲视群雄,那就是被人们叹为鬼斧神工的薄胎工艺,也称水上漂。它轻巧秀丽,薄如蝉翼,轻若鸿毛,亮似琉璃,是玉雕行业中最高深的技艺。
薄胎工艺在清代以前并不多见,它最早是从西部伊朗传来,早期叫“痕都斯坦式玉器”,简称为痕玉,其实就是回教玉器或伊斯兰玉器。清朝之前,这种工艺已经接近失传。到了乾隆盛世,由于乾隆本人的酷爱,才开始恢复生产。而乾隆去世后,这种工艺再次濒临失传。今天,我们来详细地了解一下薄胎工艺。
工艺要求
薄胎玉器主要以盘碗杯居多,比如各种薄胎茶杯、菊花瓣盘、白玉压丝嵌宝碗等,其次便是瓶、壶之类的作品。薄胎器皿一般不考虑优质的白玉,多选择碧玉、青玉,因为薄胎工艺可以使玉变得轻巧无比,同时,胎薄透光,也可以淡化青玉、碧玉的色泽,使玉质泛白。当然,薄厚程度还要依玉质而定,比如青玉越接近白,胎体反而要厚一些。
薄胎器皿的雕刻,对技术要求主要有三点:① 胎壁厚薄一致,薄到什么程度则依玉质、玉色和造型而定;② 掏内膛不能留死角;③ 器外的刻花点缀要与器具的轻盈特色相符,和谐一致。只有当造型各部位厚薄一致时,才能反映玉质色泽一致。所以,厚薄均匀也是评价薄胎工艺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
创作要领
设计薄胎产品,不能有工具够不到的地方。因为薄胎产品的串膛尤其是大瓶,瓶口小,肚大,使用膛钳工具不是串不均匀,就是串漏,串漏多出在器皿肩膀和底部。外部施以浅浮雕图案,两肩头和顶纽施以铁空花。使造型秀美、典雅、轻盈。
凡透明bd官方网作薄胎玉器都能在膛内施以内画如内画瓶、内画球之类。内画工艺使用的工具是勾形毛笔,笔伸入内膛,眼在外观察落笔部位,勾画画面。因此,掌握内画工艺需要两种功底,一个是用笔功底,一个是美术功底。
玉料与工艺是衡量玉器好坏的两大重要因素,有了好玉还要有好雕工。玉雕师会在选料、开料、开胚、抛光等环节上把关,选料时手电筒和水是两大法宝,洒水后的玉料会透明起来,能看清其中质地、花纹等,手电筒一照可以看清玉料里是否有杂质。
面对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玉料,还必须有足够的想象力,才能通过设计、吊线、开胚等为制作出合适的玉器做准备,至于精加工中的造型、花纹、内壁加工、掏膛等更考验玉雕师的功力。
掏膛技术
掏膛工序一般的做法是待器(瓶)身、器(瓶)盖的外型确定之后,才开始打钻掏膛逐渐掏空,其技术要求是膛壁厚薄均匀,不宜太厚,厚了显得笨重,厚薄要恰到好处。
一般来说,外部的造型形状要与内部膛壁基本相同。掏膛用掏陀逐渐砂磨的原理,因此做一件器皿是很费料费时的,传统的做法是用砂钻掏膛取芯,将膛芯的管状玉料取出。制作器皿一般多用山料玉,用籽料制作炉瓶器皿,不仅相对而言比较困难,而且代价大。因此用籽料制作的炉瓶器皿类作品价格往往十分昂贵。
薄胎工艺为何会失传
即便在是玉雕技术和工具都获得了长足发展的今天,薄胎工艺依然面临着失传的处境,因为它实在太难雕刻了。好的玉雕师没有五年、十年的打磨是出不来的。所以,很多玉雕人为了尽快出成绩、尽快赚钱,都不愿意在薄胎工艺上花费多年时间钻研技艺。
其次,原材料的昂贵直接导致很多玉雕师不愿意做薄胎。薄胎工艺难度极大,即便是有经验的老师傅做十件薄胎,能成功四五件就算很不错了。一旦雕坏了,这块原料就算毁了,在自己花钱买料的当下,雕砸了就意味着一大把人民币打水漂了。在这种情势下,很多人都对薄胎工艺敬而远之。
再次,打磨时压力太大。薄胎器皿打磨的过程就是挑战极限的过程,这和赛车、攀岩极限运动的参与者所经历的那种心理压力很像,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的感觉常使人知难而退,一些薄胎工艺大师患有心脏病,就是在打磨时候患上的,心理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薄胎工艺作为中国玉雕技艺的骄傲,放眼世界,它都是雕刻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所以,希望它能永远流传下去。当然,这还需要玉雕师们来发扬和传承了。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