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活灵活现的金鱼,睁着一对大大的水泡眼,自由自在地摇曳着犹如蝶翼般美丽的大尾巴,在奇异的水草与花朵之间,十分惬意地悠哉游哉。银饰上端,饰有两短一长,蓝色珠首螺

一条活灵活现的金鱼,睁着一对大大的水泡眼,自由自在地摇曳着犹如蝶翼般美丽的大尾巴,在奇异的水草与花朵之间,十分惬意地悠哉游哉。银饰上端,饰有两短一长,蓝色珠首螺旋状细条,极具装饰美。

这件清代点翠金鱼银饰(见图),重6.7克,通高10.5(含螺旋状珠首细条、花饰)、宽4.3、厚约1.3厘米。三根螺旋状珠首细条分别长4.7、7、4.7厘米,底部均插入鱼腹所焊银鎏金小插座。手工艺制作为剪片、花丝、鎏金、点翠、旋丝、镶珠、焊接等。

该件金鱼银饰之鱼身,采用了点翠、花丝工艺,将一条条花丝,斜织成两片中空半鼓网状纹之后左右相合,由部分边沿焊接而成,鱼背刻意开裂出一道细缝,沿细缝双侧,各现0.12厘米点翠边饰,鱼嘴还不无夸张地饰着两撇螺旋状细条长须,使这一条银饰金鱼,看上去更具动感美与装饰美。整件银饰,玲珑剔透,精巧精美,耐人寻味。宋代诗人苏东坡有咏金鱼诗云:“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附栏散斋余;还从旧社得心得,似省前生觅手书。”重现了诗人情怀中,善待大自然中小生命的良好品性,和散淡的闲情逸致。

点翠是我国制作金银首饰时,所使用的多种传统手工技艺之中一种,是金属与羽毛完美结合的特殊精美手工技艺,起始于汉代,在清早期康、雍、乾时,此技艺迅速得到升华与发展,尤其乾隆盛世,其美轮美奂的艺术性和精湛的手工技艺更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巧夺天工,历经岁月洗礼,点翠之翠羽依旧鲜艳如初。此种工艺系采用林中翠鸟之羽,镶贴于首饰金属片之上而成,材质珍贵,色泽亮丽、娇艳奢华,于表面绝美的富丽堂皇中,透露出内在的残酷无情。据说凡被获取羽毛作饰之翠鸟,往往都会因此而很快丧命。点翠首饰属于贵族饰品,流行于皇宫后宫嫔妃之间,亦包括皇后在内。皇后、嫔妃、贵人这些女眷们,由衷地喜爱饰用珍贵奢艳的点翠首饰,花样款式多种多样的点翠首饰,不仅点缀着她们的秀发,也点缀着、美丽着、丰富着她们的首饰箱。

这件清代点翠金鱼银饰,每一片点翠,均由花丝围绕,精工细作,宫廷气息十分浓厚,应为清皇宫嫔妃饰品,装饰于抹额(俗称额带、头箍等)或翠羽钿的正中间。抹额系妇女沿额头裹束于头颅两侧之饰,一般以绸布、绒布、金银、铜鎏金银等作托饰,缀以刺绣或珠翠玉等,轻盈华美,贵气满满,盛行于明清时期。至乾隆以后,因点翠工艺是以付出大自然中翠鸟的生命作代价,对于这些可爱小生命来说,实在过于残酷。看似风情万种、娇艳华贵的首饰,却逸散出丝丝狰狞的凄美。由于原材料成本过高,又不易完美保存,加上清末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事频繁等,种种因素导致点翠工艺逐渐退出传统金银首饰手工艺制作的行列,直至此工艺神秘消失,最终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翠鸟的羽毛绮丽华美,翠色诱人,点翠首饰流传至今,品相好、不掉羽,已成绝美珍藏佳品,不可多得。使用点翠工艺制作装饰的首饰品种,除抹额、钿饰外,还有诸如发簪、步摇、笄、耳环、指环等,已成人类金属与羽毛完美结合,特殊精美手工艺类首饰制作方面的宝贵遗存。

古时戏装,一般以孔雀羽、蓝色粗纹纸、蓝色布料作为点翠首饰的替代仿品,这些廉价仿品制作粗糙,根本无法与真品相提并论,只在乎达到相应的演出效果而已。然而现今市面上,亦已出现采用染色鹅毛、蓝色丝缎仿制的点翠首饰,特别是用染色鹅毛,镶贴于翠羽脱光光的老底托上精心制作的成品,若不仔细鉴别,几可乱真,具有迷惑性极强的杀伤力。

手机

银饰相关的细节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