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苗族银饰介绍
苗族银器常以各种千奇百怪的变形图案为主题,这些图案都有动人的故事传说。苗族银器,做工之细,图案之美,堪称一绝。
苗族的银器有银具和银饰两大类。银具有银酒杯、银酒海、银壶、银碗、银筷、银匙、银勺、银盘、银碟、银镊子、银挖耳勺、银针、银管、银手杖、银字、银雕像以及银仿动物、仿建筑物工艺品等。
银饰又分为男饰和女饰、儿童饰三个类别。
2.苗族银饰介绍视频
从银的纯度上讲,傣银相对于苗银纯度更高!但傣银与苗银的纯度都没有雪花银的高!
傣银,即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特色银饰制作工艺,现在基本有925纯银和990足银,由于比较柔软故而没有太多复杂的款式,但也因此而有了傣银饰品古朴大气,简约大方的风格。
苗银
苗银,本身是指纯银,长久以来苗族地区的重要首饰品和婚嫁用品。但现在说的苗银都并非纯银,含量成份有银、白铜(铜镍合金)、黄铜(铜锌合金)等,正常银含量在20%-60%不等,其主要特点是苗族地区手工制作,图案精美,富有寓意。
在苗族里,苗银就是白铜。在这些饰品的表面镀上一层薄薄白银,其效果跟真实的纯银做出的效果几乎一模一样。但是纯银可以永久的清洗,而苗银就做不到。最多只能洗个4次就被腐蚀掉,不能再用了。
苗银是一般月白色的,没有925银的亮度,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杂质。苗银比925银要轻些,因为含有铜的原因。在挑选上可以借鉴这两点。
3.苗族银饰介绍图片
苗寨卖的银碗是真的,但银的纯度不高。
苗银、藏银是中国装饰品文化中比较有特色的,尤其是苗族的银饰是最亮眼的,中国的银矿存储量是世界第五,银矿主要是分布在云南,江西,广东等地区,在苗族这里大量分布着银矿,苗族人崇尚饮食文化,而且也认为银子具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个人建议,如果想买真的银器去大的品牌金店里购买。
4.苗族银饰介绍500
苗族的银不是真的纯银。苗银、藏银是中国装饰品文化中比较有特色的,尤其是苗族的银饰是最亮眼的,中国的银矿存储量是世界第五,银矿主要是分布在云南,江西,广东等地区,在苗族这里大量分布着银矿,苗族人崇尚饮食文化,而且也认为银子具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5.苗族银饰介绍语
我国地大物博,单单民族来讲就有56个民族,而少数民族十分的多,各族的文化风俗有十分的迥异,例如苗族人喜欢带着多、重、大的银饰。想不想知道为什么要带。本期苗族文化就为你介绍苗族人为什么带银饰。
space
民族文化
苗族尚银,其银饰追求多、重、大。逢年过节时,苗族姑娘戴在身上的银饰有多达十多公斤的。如台江施洞的苗族银饰,一只绞藤纹项圈重达1。5公斤;而雷山西江苗族的大银角,高宽均达80厘米以上。
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其女性更胜,主要有四项:
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
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银饰的头帽、手镯、脚钏、银铃响物、罗汉菩萨等,全是新买银子做成。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
三是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进行馈赠也是常事。
四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葬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常有些老人,生前将银私藏,死后无人知晓。至今,湘黔边区的苗族同胞用银数量有增无减。
一般家庭在改革开放前为新娘送银在四五十两左右,而近年来都增至一二百两,还要制成头饰、项圈、手镯、戒子、耳环、扣链、银腰带、牙签、披肩等饰品,总之,“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成为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贵州民族学院教授苗青认为:银饰萌芽于苗族社会早期的巫术图腾活动之中,产生于汉代,成熟于唐代,丰富于明清两代,发展于现当代。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银饰成为族群的识别符号。银饰作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孙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作为婚姻标志,它给人们的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作为巫术器物,它又从心理上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银饰已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植根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
苗族女人身上戴满银饰的秘密:
苗族人如此崇拜银饰,但是他们聚居的贵州地区并非白银产区。那么如此大量的白银究竟从哪里获得呢?
居住在控拜村的200多户苗家人,四百年多年前都是从榕江迁徙而来,频繁的商业贸易让苗族人有了打银的原料。
苗族常年迁徙,漂泊不定,所以他们喜欢把所有的财富随身戴在身上,人走则家随;以钱为饰保值财产。这也许是苗族人好银的直接原因。
苗族银饰特征:
以大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重为美
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傣族男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青海牧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的典型。足见追求繁复的以多为美,不止苗族一家。
变与不变
值得一提的是,从贵州省博物馆所藏不同时期的银饰比较情况看,苗族银饰追求大、重、多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苗族银饰的发展速度更为空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苗族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6.苗族银饰介绍300字
苗族史研究表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就已生活在相对丰饶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苗族古歌里金银都被拟人化了,成了苗族同胞们亲密的伙伴,这体现了苗族“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万物有灵”也是苗族巫文化的核心。苗族是个酷爱艺术并很早就掌握了金银冶炼技术的名族。金银在苗族先民的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对于金银的特殊爱好源远流长。这是银饰在苗族同胞中得以诞生、流传、普及并生生不息的心理基础。九黎蚩尤部落在同炎、黄部落联盟的战争失败之后,其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之后又被历代封建王朝歧视镇压。苗族由于长期的战争、迫于生计的数次全民大迁徙,使得他们的生存坏境日益恶劣。“老鸭无树桩,苗族无故乡”是古代苗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苗族银饰之所以产生,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深层的精神动因。苗族在迁徒途中备受磨难,不仅忍饥挨饿,他们更无法解释风雨雷电、洪水猛兽这些对他们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的自然奥秘,无法解释他们永远摆脱不了的苦难命运。面临厄运,他们在原居住地就已产生的以巫术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被浓重的巫文化的氛围所笼罩。
苗族的银饰从它诞生之初,就具有巫术的功能。苗族先民相信,一切锋利之物皆能驱邪,银饰是躯邪之上品,还可以消灾祛病。苗族西部方言区因银饰不多,这种功能显得更为现实——他们行路途中在山泉里饮水,要先用手镯浸人山泉消灾而后饮。中部苗族的银饰也部分地保有这种功能。在中部方言区的丹寨,苗族妇女的银围腰链也是驱邪的器物,必须由舅舅请人打制,戴上后终身相随。她们死后的随葬品中,还有特制的小号银角和银碗。过去台江苗族去世,也要在墓穴中洒一点银屑,让银子伴随着他们的灵魂不遭遇恶鬼。
经过数千年的迁徙,苗族来到了两湖、黔东南、黔中、黔西北和云、桂、川、海南岛等地,约有半数聚居于贵州。贵州远离了苗族原先居住地的银矿脉,苗族也丢失了原先的冶炼技术。历史老人的脚步在苗族同胞苦难的迁徙中没能步步向前。而是被封闭在大山深处,与世隔绝,时而停滞倒退。许多苗族同胞又回复到了刀耕火种、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大山里的苗族同胞与金银的惟一联系,就是永唱不衰的古歌和老人口传的故事。金银的余音只能在精神领域中回荡,现实生活使他们远离了黄金和白银。
明朝,贵州正式建省以白银为货币的交易方式逐渐进入大山深处,交通阻隔的苗族聚居区部分取代了他们“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白银才回到了苗族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古籍的筛查和对苗族老人的访谈,都没有发现在明朝以前有过苗族的银匠出现。
白银进入了苗区的流通领域,便为苗族银饰提供了原料。有的热爱白银的苗族直接把银币拿来作为衣饰,钉于两胸襟边上。更多的是将银币用来打制首饰。于是,苗族佩戴银饰之风便渐渐铺开。明代史籍中开始出现关于苗族佩戴银饰的记载,郭子章《黔记》中称“富者以金银耳珥,多者至五六如连环”。黄金因其价格昂贵,生活贫困的苗族不可能拥有,而白银就成了苗族饰品的惟一原料。过去,为了拥有一件银饰,苗族同胞们只有节衣缩食把毕生微薄的积蓄全部用于此项。
银饰在古代的汉族以及许多少数民族当中都有过流传,而这种流传随着时光的推移遂渐淡化、隐退变成了只能载入史册的非活态、非常态文化。然而,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生活水准的提高,苗族银饰却是越做越精致。如今,在原先流行银饰的苗区,佩戴银饰的苗族人群越来越普及。这源于一种精神力量的驱动,是他们代代相传的、根深蒂固的“金银情节”所致。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