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和辨别和田玉?【玉器的颜色变化及玉器的染色做旧(一)】部分古代玉器,在土中埋藏时会产生颜色变化,人们把它作为判断玉器新旧的一个标准。仿古玉器制造者按照玉...…

有些初级和田玉爱好者想了解和田玉鉴定的知识。下面小编就整理了关于如何选购和辨别和田玉的相关知识,希望能给网友带来帮助。请看下文。

玉器的颜色变化及玉器的染色做旧(一)

玉器制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新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玉的表层,一为光泽,二为颜色,变化的情况多种多样,最重要的颜色变化是沁色、盘色和染色。沁色是玉埋于土中,受土壤中水分及化学成分的侵蚀而产生的颜色变化,盘色是玉在佩戴过程中,由于衣物和人体盘磨及空气氧化而产生的颜色变化,染色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在玉器制成后进行的颜色处理。

玉的沁色是表明玉器制造时代长短的重要特征,历代的玉器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称谓及识别方法,主要目的是力图从沁色来判断古玉的真伪和时代的长短。玉染色一是为了提高玉的美感和价值,一是为了仿古做旧,主要是仿制古玉的沁色。

一、宋元时期人们对于古玉沁色的认识及人工染色

从现知文献中还很难全面了解唐代人对玉器沁色的认识及染色的情况。但材料表明,宋元时期,人们已非常重视古玉的颜色,这一点在元人朱德润所著的《古玉图》中已有明确的反映。在《古玉图》中,记录了多种玉器的颜色,其中有关玉器颜色的记录,经分析大致为下列几种颜色:

1、玉上的土沁。“指南车饰”图,绘一马头,上立一小人,右臂指于前,附有图说,其中有下列语:“琢玉为人形,手常指南,足底通 圆窍,作施转轴”,“延枯中获观于姚牧奄承旨处。玉色微黄,赤给,古色包转间,亦有土花亏饰处。”由此可知玉人微呈黄色,其上有腐蚀后产生的色变,图说中对色变的具体色相讲述得较含糊,称之为“土花亏饰”,认为是土中埋藏所致,同后人所讲的土沁相仿。

2、玉上的红色沁。“黄玉鹿卢环”图绘双连方形环,附图说述其色:“色如蒸栗,古色如红枣。”“色如蒸栗”是讲玉质之色,也就是玉之符,汉代人提出“玉之符”,黄玉以“色如蒸栗”为标准,宋人也延用了这一标准,这一标准对后世品玉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色如红枣”则是讲玉的颜色变化,目前考古发现的玉器中,很难见到古色如红枣的,因而这件玉环上的颜色可能是人工染色。

3、玉器上的水银沁。“玉辟邪”图绘卧式辟邪,图说:“色微白而红,古斑斓间有水银色处,传是太康墓中物,陕右耕夫锄得之,延枯中赵子晶承旨购得之,以为书镇”。所绘辟邪头大而披发,为汉代之后的作品,“玉说”中提到水银色,我们现在尚不知确切的颜色,推断这一提法可能同其后所言水银沁相仿。

4、玉上的红色古色。“玄玉骆”图,绘一人一马相连,《古玉图》 谓其马,“玉色微青,古色红粉,斑斓如桃花”,“斑斓”指斑片状。“卧蚕瑜”图说“玉色苍黄而古 色红润”,所谓“古色”应不是玉质本色,而是在流传过程中附上的旧色。

5.玉器上的黑色古色。见“三璃理捧”图,绘兽面纹铺首、剑格各一具,图说“理,玉色白而古斑黑。捧,玉色微青而古斑红黑”。对于玉器上后产生的黑色,现今的一些鉴定者认为即是古人所讲的水银沁。

6.晕红。见于“晕红玉瑜”图,所谓“晕红”似为古玉表面产生了一层较均匀的红色,不露原有玉色,所谓红,可能是红褐之色。

《古玉图》所讲到的古玉颜色计有上述几种,除玉本身的质地所具颜色之外,属玉制成后产生的颜色有“土花”、“水银色”、“晕色”、“古色如红枣”、“古色红粉”、“古斑红黑”等,其中以红色与黑色为多,红色又分为重色和淡色,色为暗红色 (红褐色)与红粉色,我们不易断定“红粉”是何种用途的红色粉末,但其色应更接近红色。

《古玉图》 所绘器物多为汉代之后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制造年代不能早于唐代,极似宋代作品,从目前考古发现的唐、宋玉器来看沁色并不重,且元代去宋代不远,所录玉器中一些作品的“古色”,应是人工所染。《古玉图》对玉器进行的说明给了我们提示:首先,宋元时期,人们已进行了古玉颜色的研究;其次,宋元时期已出现了人工染色的玉器,其中有些作品上的人工染色被误认为是旧玉上的“古色”。

二、明代鉴玉家对古玉沁色的认识及人工染色

宋、元时期,以古玉的颜色的研究、识别、仿制已经开始,明代 则进一步发展。从《古玉图》中能看出元代人收藏旧玉的活动情况,明代社会的经济条件更加宽裕,人们的古物收藏活动开展得更加广泛,古玉的收藏在这一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如何鉴别收藏古玉的年代及真伪,如何说明古玉器的称谓及用途是摆在收藏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同时,古玉作伪、古玉识别及古玉市场也随着收藏的发展而发展。明初洪武时期,曹昭根据自己收藏古物的经验,写了一本指导人们进行古物收藏与识别的书籍,取名《 格古要论》,书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了书画、版本、器物、用具等多方面知识,其中有关玉器的内容占有相当的位置,玉材的档次、玉器的名称、用法都有谈及,同时也讲到了古玉的沁色,主要是关于血沁及土沁方面的内容。“有红如血者谓之血玉,古人又谓之尸古,最佳。”也就是说曾经人葬,又同尸体相关,在埋藏过程中受到尸血侵蚀而产生颜色变化的古玉中,“红如血”者最佳,但“红如血”是不确切的概念,血在刚淌出时呈大红色,其间所含铁质在空气中氧化后,血便是暗红色,于后日久又呈铁褐色。现在看到的带有颜色变化的玉器中,玉上的红色、暗红色皆为后染色,而出土玉器中带有褐色沁色的器物很多,《格古要论》 所谓的“血玉”、“尸玉”可能和这种铁锈沁有关系,而且带有这种沁色的旧玉历来都是十分珍贵的。

《格古要论》曰:“见菜玉连环上俨然黄土一重,并洗不去,此土古也。”所谓“菜玉”是指“非青非绿如菜叶”的玉,上面的颜色如黄土,有一定厚度,洗不掉。与此相近的玉色,常见到的有三种,一种是埋玉器于土中产生的色变,即所谓的“土古”;第二种是一些玉璞表面带有黄褐色玉皮,所谓“边皮糙玉”,在制造玉器时,有意将硬皮保留下来冒充古旧玉色;第三种是人工所制的人工着色。

另外,《格古要论》中还提到了“黑漆古”、“渠古”、“甄古”等,也都是指旧玉上的颜色变化。明人高镰著《遵生八笺•燕间清赏笺》,对古玉器有专 门的记述,其 中谈到古玉器的沁色:“至若古玉,传世者少,出土者多土锈。尸浸,似难伪造,凡古玉上有血浸,色红如血,有黑锈如漆,做法典雅,摩弄圆滑,谓之‘尸古’。如上蔽 黄土,笼罩浮翁,坚不可破,谓之‘土古’。”还讲到了铜沁:“旧见一玉,半裹青绿,此必墓中与铜器相杂,沽染铜色乃尔。”高镰所记,涉及到了明人关于血浸、尸古、土古、染铜的看法明人屠龙著《文房肆考》(文房器具笺) 中也有关于玉器的土锈、血浸、瑕帽斑的记述:“有三代玉方池,内外土锈,血浸四裹,不知何用……”“有玉蟾蛛,其背斑点如洒墨,色同袱帽无黄晕……”从以上情况可看出,明代人在收藏旧玉器时也很注意玉器上的颜色变化,尤其对于“土锈”、“血浸”、“尸古”、“铜色”、“黑漆古”、“甄古”等色,有了较为固定的通行说法,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就为玉器的仿古做旧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三、清代人对古玉沁色及人工染色的研究

清代,古玉的收藏风气更盛,收藏者不仅注意古玉的碾法、玉质、时代特点,对古玉的颜色也更加重视。

清前期人氏孔尚任在《享金簿》中谈及古玉时说:“汉玉羌笛,色甘黄如柳花… 为汉器无疑,全体光莹,不沾汗浆,亦无土花。”此间提出了“汗浆”、“土花”之说,又有“雷纹汉玉环,径二寸,肉好相等,包浆熟润若凝酥也。” 这里所言“汗浆”、“土花”、“包浆”是指玉沁色后又经盘磨,表皮所产生的颜色变化。前述《格古要论》所言“甄古”,时隔数百年,孔尚任在《享金薄》中细释“甄古”:“剑瑜……碧玉被毁者谓之甄古……遍体栗纹,纵横有法。”就是说,甄古是似碧玉的玉,但还能看出原本的玉色,玉的表面有栗色纹理,分布均匀。实际上,古玉经土埋而裂纹中浸人栗色是存在的,但裂纹不甚均匀,分布均匀者多为仿制。将玉烧出纹理,染色后又经土埋,使原有烧痕受沁且形成旧色,这类色相,非甄古,实仿古也。

清中期,陈性著《玉纪》对古玉及沁色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将玉色分为“九色”、“十三彩”。“九色”是指玉本身之颜色,为玄、蓝、青、绿、黄、赤、紫、黑、白九种,九种玉色又各有标准色相,分别为“玄如澄水”,“蓝如靛末”,“青如鲜苔”,“绿如翠羽”,“黄如蒸栗”,“赤如丹砂”,“紫如凝血”,“黑如墨光”,“白如割肪”。“十三彩”是指玉的沁色,具体分类为:“受黄土沁者色黄,名曰琳黄”,“受靛青沁者其色蓝,名日琳青”,“受石灰沁者其色红,名曰孩儿面”,“受水银沁者其色黑,名日纯漆黑”,“受血沁者其色红,名曰枣皮红”,“受铜沁者其色绿,名曰鹦哥绿”。还有朱砂红、鸡血黄、老西黄、鱼肚白、糙米白、虾子青、鼻涕青及雨过天青等玉色。《玉纪》对古玉所以能受沁变色的条件进行了探索,以为同土壤中所含水银的作用有关。后来的李凤公在《玉纪正误》中对比提出了不同看法。清代武进人氏刘心瑶写了《玉纪补》,对玉纪所涉及的玉色、沁色、染色的问题做了补充,他把玉色上 的差别分得更细:“红有宝石红、鸡血红、朱砂红、樱桃红、洒金红、膏药红”,“绿有鹦哥绿、葱绿、松花绿、白果绿”,此外还对黄、白、青、紫、黑等玉色也进行了细致的分类。

许多清代学者进行了玉器染色方法的研究,玉器染色作为传统工艺有悠久的历史,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述了“血玉”的某些方法,其注认为血玉可能是指染玉,可见其年代的久远。陕西咸阳地区出土的一组汉代玉兽,包括鹰、熊、辟邪等,一些作品上带有黄褐色,这些颜色中可能有人工染色,最初的染玉,目的是为了使玉器增加美感,后来发展为玉器做旧、仿古的一项工艺。染玉工艺最初作为一种技术在工匠中流传,随着古玉收藏和鉴定的兴起,人们对玉器制造中的染玉做旧逐步重视,把它作为鉴定古玉的一个部分来研究。目前,清代文献如《玉纪》、《玉纪补》、《古玉辨》等都有所记述。

《玉纪》记有染色作伪之法三种:老提油、新提油、灰提法。老提油之法为“宋宣 和政和间,玉贾鹰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奄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色,时人谓之得古法二赏鉴家偶失于辨,或因之获重价焉,此等今世颇少,识家呼为老提油者是也’,从这里可知,老提油是染成红色的玉器,这同前面所言宋代染红色玉是一致的。新提油之法为:“比来玉工每以极壤夹石之玉染造,欲红则人红木屑中火偎之,其石性处即红。欲黑则人乌木屑中偎之,其石性处即黑,谓之新提油。”即是说用带有石性的次玉造假,尤其是玉中夹石处着色,将其作为人工染色的重点部位。灰提法染色的做法为:“用栗炭、木贼草泡水入银硝少许合装大瓦罐内,将玉悬空挂于其中,用栗炭火煮之,水浅随添,以提出玉中水银灰土为度。”此法亦应为水煮之法。

《玉纪补》沿着《玉纪》的思路进一步探索,了解了更多的玉器染旧色的方法,主要有称为“羊玉”“狗玉“梅玉”“风玉”“铁屑拌”、“提油法”等染玉法。按照《玉纪》、《玉纪补》所记述的玉器的作伪之法,在现存的传世清代玉器中仅能找到个别作品,如染黑、染红、水煮等,而“羊玉”、“狗玉”、“梅玉”、“风玉”等方法所染出的作品,由于检测方法的不足,尚不能准确地确定其典型作品。(未完待续)

以上内容是美乐饰品网小编网络整理的关于【玉器的颜色变化及玉器的染色做旧(一)】的相关内容,了解更多最新最全关于和田玉的内容。

手机

玉石 相关的细节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