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随着甲骨文等篆刻艺术的发展和成熟,印章开始出现,早期的印章统称为“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天子印章为“玺”,普通臣民统称为“印”。至此,用印制度逐渐成形。印章的种类繁多,以材质分,有金印、玉印、银印、铜印、铁印、象牙印、犀角印、水晶印、石印等,其中以玉石印章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艺术性和收藏价值也最高。
玉石印章的收藏和鉴赏主要从材质美和艺术美两方面入手。
材质美的考量要素
考量一方玉石印章的材质优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石料品种:石料以田黄石、鸡血石、青田石和艾叶绿最为珍贵,其中田黄石色美质佳,有“石帝”之称;血石石质细腻,血色鲜红欲滴,由于储量极其稀少,故有“千金易得,一石难求”之说,是印材中的霸主;其他如寿山石、昌化石等也是其中上品。
2、玉石质地:透明度和匀净度越高的玉石,玉质就越洁净,纹理也越细腻,质地温润洁净的最佳。如和田玉,独山玉等
3、老坑或新坑:印石无论产自何地,皆以老坑出品为佳。所谓老坑,是指年代既久、素以出产量大且质精而著称的石材坑口。老坑的石质缜密紧重、色泽温润沉浑,火气褪尽而显自然状态;新坑则多松粗软嫩,质地单薄,色彩虚浮失真不够淳厚。要识别印石出产于新坑还是老坑,根据多数人的经验,一是凭肉眼辨别,二是靠用手掂试重量,同等材质和大小的情况下,重量越重的越致密。
4、有无暗钉或裂纹:所谓暗钉是指夹生在印石中大小如钉眼的硬粒,其粒虽小,却坚硬无比,令人无法下刀。石中有裂纹的情形更多,近年来石矿开采多用炸药,打磨成形后即漫浸于油蜡,由此形成的暗纹令人难以察觉,故更应注意。辨认的方法是购得后先拭去油渍,或刮去蜡衣,并在亮光下反复映照和用力挤压,这样就能及时区别良莠,以免上当。
艺术美的考量要素
印章的艺术美主要从印文、印款、印谱、印饰设计、铸造技艺、印面文字的书法和镌刻艺术等方面考量,在石料等级相同的情况下,篆刻工艺水平越高,艺术性越强的,价值也越高。
1、印文篆刻流派:古代玉石印章的篆刻技术,源远流长。自明代以来,印学流派很多,主要有八大流派:一是文何派,以明代文彭、何震为代表;二是皖派,为皖籍名人何震所创;三是泗水派,为明代苏宣所创;四是娄东派,因明末篆刻家汪关,居于娄东而得名;五是如皋派,为清代黄经所创;六是林派,为清代林泉所创;七是邓派,为清代邓石如所创;八是西冷八家,指杭州人丁敬、蒋仁、奚冈、黄易、陈鸿寿、陈豫仲、赵之琛、钱松八人。此外,近代还有两大流派:一是吴派,为吴昌硕所创;一是京派,以久居北京的齐白石为代表。这些流派的印章篆刻技术,都在当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2、印钮、印绶:印背上高高隆起的,打有眼孔用来穿带部分就叫做印钮(纽)。早期印章钮形质朴,只在背面雕刻成凸起的形状,横穿一孔即可,后人称之为鼻钮。随着印章和雕刻技术的发展,印钮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种类也越来越多,大都是禽兽虫鱼等动物,如龙钮、虎钮、螭钮、龟钮、辟邪钮,又有曲钮、直钮、泉(古铜钱)钮、瓦钮、桥钮、斗钮、坛钮等。有的印章无钮,就在印章的四周刻以山水人物,称为薄意--薄刻而有画意。印绶就是指印钮上穿的带子,古代多用绵帛为之。秦汉以后,官印印绶的颜色差别都有一定的等级区别,不可僭越。
3、印面形状:传统官印一般以正方形为主,后来逐渐出现椭圆、长方形、葫芦形等异形印,结合印文的布局而设计,具有独特的美感。
玉石印章不仅材质十分珍贵,也与古代文人崇尚“君子比德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品格相契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自古都颇受藏家关注和喜爱。其中以材质珍贵、年代悠久、名家镌刻、艺术水准高的价值最高,也最具有收藏价值。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