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中国古代玉器的评价中,一般都认为有五个巅峰阶段,那就是:1.良渚文化时期玉器;2.商代玉器;3.战国玉器;4.汉代玉器;5.清代玉器。但时代收藏以为,中国古

在对中国古代玉器的评价中,一般都认为有五个巅峰阶段,那就是:1.良渚文化时期玉器;2.商代玉器;3.战国玉器;4.汉代玉器;5.清代玉器。

但时代收藏以为,中国古代玉器的制作,只有两个巅峰时代,那就是战国与清代。就高古玉而言,战国的艺术高度是无与伦比的,春秋是序曲,而两汉则是余韵。从这个认识角度来看春秋玉器,就可以发现,要想真正探囊于战国玉器的神髓,春秋是关键;而了解汉代玉器的鉴定特征,同样是以对春秋玉器的研究为基础。

春秋时期处于东周的历史时段,在玉器设计制作的表现上,还应看作是西周风格的某种延续,同时,也还隐性地保存着殷商风格的一斑。春秋玉器制作的刀法,分为早期刀法与晚期刀法两种风格。

在观察春秋玉器时就可以发现,春秋玉器有一些使用了双阴线,这种双阴线的出现虽然与殷商时期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仍然能感到春秋在审美设计上,能够跨越了西周而直抵殷商时期。春秋双阴线的特征是入刀较浅,这与商晚期相同,但是从整体线条的剖面上看,仍然没有商晚期那样深刻,于是就出现了灵动有余而力度不足的特征,这是区别于商晚期的线条特征。由于线刻的深度不足,直接导致了双阴线的中心不稳定,所挤出的阳线粗细游离不定,使得无论是阴线还是阳线,质量表现都不佳,这是从双阴线的整体特征上的认识。

如果从早期双阴线的分类上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用短而曲的双阴线组成纹饰,譬如1983年河南省光山县出土的玉璧,璧面由排列紧凑的蟠虺纹构成,阴线雕琢谨慎规矩,与战国同类纹饰相接近,这类双阴线纹饰多取短、曲之势;另一种是由两条粗阴线挤出一条细阳线组成纹饰,如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件1955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的玉兽面(见上图右),所挤出的阳线约是阴线的1/3,这种阴阳线的匹配效果并不显突兀,原因还是在于入刀浅而表现出粗线的灵动。

春秋早期 玉鱼局部

春秋早期的刀法我以为最为成功的,就是将西周的撤刀法(一面坡刀法)由没有形成在一定工艺意识指导下的琢玉动作,发展成为一种成熟而固定的刀法,直到现在,撤刀仍然是玉器如工的基本刀法之一。春秋早期撤刀的一面坡与另一面竖直线壁的夹角要大于西周,换言之,春秋撤刀面的角度明显,用刀的力度大而夸张,具有比较强烈的立体视觉。譬如1983年出土于河南省光山县的玉鱼,鳞甲与鱼尾都使用了这种刀法,具有一种凝重的装饰效果,为商周与战国所少见。这种经过夸张后的一面坡刀法,发展到了春秋晚期,就形成了具有浅浮雕效果的另一种隐起刀法,所雕的蟠虺纹实际就是一种演变。

由此可见,春秋的撤刀法上承西周,下启战国,既表现得比西周程式化,又比战国生厉,时代风格就是夹在这两个时代中间而形成的。

上面所说的撤刀法发展到战国时期,在撤刀的边上往往增加一条细阴线,这就是著名的“勾撤刀法”。“勾撤”成熟在战国,而在西周、春秋玉器上也时有所见,只是没有形成一种固定意识下的刀法,春秋早期勾撤的结合施用较西周飘忽而療草,我仍然感觉这是“撤”面人刀浅的效果所在,由于春秋早期“勾”线人刀浅,“撤”法的坡面较大,所以一定会导致屈伸中灵动有余而深沉端庄不足的视觉效果出现,这也是在对比分析中发现的时代特征之一。

手机

玉石 相关的细节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