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如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可堪称龙文化的载体。古玉器中的龙纹有一个从简朴到繁丽,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一、史前时期

史前诸考古学文化所出玉龙,虽形制及细部略有所别,但亦有鲜明的共同特征:

1、龙体皆蜷曲呈环或玦状

2、皆圆雕而为皆面为椭圆形且单独成器

3、龙首之形象皆以现实动物之头部抽象表现,如猪首、熊兽、马首等。

4、整器圆钝,不见棱角,器表大多光素无纹,少数饰以网格纹,细部特征皆以阴刻线表示,造型原始质朴,雕工简约豪放。

5、大多为青黄色玉料琢制,器表多有桯钻钻孔。

二、商代

此期玉龙虽数量较多,但造型、纹饰相对趋于程式化,共性特征不难察之:整器多作扁片状,基本造型可分三类:玦形、璜形和扁平形,其中以蜷曲成玦形者居多。龙体较短近似蛇身,玉龙头部长有蘑菇形兕角,眼睛多为“臣”字眼或菱形眼,且多雕成张口露齿状,以表示凶猛。大多仅雕一足,尾部细而勾卷。有的龙脊上开始出现扉棱形的脊齿纹。商代玉龙之器表多以双勾线即两条平行的细阴线琢出菱形纹、三角形纹、云雷纹等表现动物凶狠的纹饰,纹饰的浮雕感较强,而扁平形玉龙多素身无纹。

三、西周时期

西周玉龙在形制上大体可分为两种:复合形龙和龙纹玉器。

复合形龙,多以羽人、凤与龙复合成一器。这类玉器多以镂雕技法制作,器表大多光素无纹,龙的眼部皆呈椭圆形。其余各部位与玦形龙相若。

龙纹玉器,这类玉器以抽象的、呈图案化的龙纹作主要装饰,多为玉璧、玉璜等。此期龙纹多用娴熟的双勾技法加单阴线刻画;因器饰纹,根据器形特点组织图案布局,形成一种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体现了高超的构图能力。

四、战国时期

战国玉龙有如下几个特点:

1、此期玉龙的整体造型,仍然延续商代以来的传统,即绝大多数为扁平体。亦有圆雕制成而作圆柱体者,但数量极少。

2、龙身较商代、西周为细长,身形大多蜿蜒曲折呈“S”或“M”形,鼓腹卷尾,富有弹性。早期玉龙之躯干肥硕较短,稍作弯曲,弯转的个数较少。中期以后逐渐演变为瘦长,且作显著弯曲,弯转个数较多。战国中期以后,拱起腹部两侧的头与尾开始呈均衡对称状。

3、龙首较小,皆为侧面。脑后最初无角,而是以卷云纹表现的耳部。其后发展为呈钝尖状的角。中期开始,改以饰有弦纹的凸脊表现龙角。

4、眼睛以单线或双线雕椭圆形眼为主。龙口部微张,上唇以云头纹表现作外翻状,下唇内卷。

5、扁平体玉龙之龙鳞最初浅浮雕以云纹、谷纹、变形“S”纹、绳纹、弦纹、螭纹、网格纹表现,纹饰比较稀疏,布局不甚规矩。圆柱体玉龙则多通体饰以束丝纹。由战国中期开始,趋于单一纹饰,即谷纹,纹饰布局繁密,十分规矩。

五、汉代

综合大量考古出土资料,此期龙纹之主要特征可总结如下:

1、龙身蟠曲如战国者,但弯转个数较少,多作团龙状。大多龙身上开始雕出四足,若走兽般。少数在躯体上出现简单的飞翼。

2、头部较长,若马首。眼部呈杏核状,眼梢拉长,多以斜碾法磨去眼眶周围的底子,使其微凸。口部大张,露出钩齿;上唇外翻,下唇勾卷,皆呈尖凸状。云纹耳,但较战国时期尖而长。有的耳后开始出现细长分岔的角。

3、腿部关节之处饰以云纹,小胫边沿多琢有短阴线表示腿毛。龙身表面大多浅浮雕有谷纹、勾连云纹,亦有的通体光素。

六、唐代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唐代玉器的龙纹上亦反映了这一点,此期龙纹表现的威武雄壮、雍容华贵、蓬勃向上。龙的造型较之前更加成熟、完善,龙身之上开始出现鹿角、蛇身、兽肢、禽爪等特征以及俯仰翻腾的体态。龙纹历经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代已基本定型。此期玉龙纹特征鲜明:龙身若蛇,躯干粗壮,背部以脊齿纹表示背鳍。四肢矫健、较长,呈奔跑状,小腿关节处多有山羊胡子状的腿毛。龙爪肥硕,为三趾,爪尖锋利。尾端光秃,不作装饰。龙体或光素无纹,或遍布斜格纹龙鳞;后者之腹部多有蛇鳞纹。龙嘴大张,嘴角超过眼梢;上唇外翻,露出的牙齿细密若梳板状,颚下多有髯。耳部呈树叶形;龙角主要有分叉角、尖角两种。龙纹周围开始增加诸如火焰珠、朵云纹等辅助纹饰。

七、宋代

宋代玉器上之龙纹,大体沿袭唐代之风格,但与唐代龙纹的威武、粗犷且富有动感不同,宋代龙纹大多矫健清秀,姿态优美,动中有静,图案感较强。从大量资料中可以发现,此期龙纹玉器大多作为辅助装饰纹样以镂空或浅刻形式,出现在炉、壶、盘、杯、碗的耳部、柄部或表面;此外片状饰品如玉带饰、玉佩等物上面的龙纹亦较为流行;圆雕者甚少。

龙身较唐代细瘦,躯体圆润修长,蛇形特征更加明显,身形伸展多变,潇洒自如,常游戏于花草、云纹和海浪之间。身体表面大多光素无鳞,躯干两侧多有较粗的阴刻轮廓线;少数有鳞,皆以细密的斜方格纹表现。头部出现重刀,张口之幅度不及唐代大,嘴角基本与眼梢持平;吻部细长,上唇硬折高翘,下唇略翘;多作丹凤眼,额后开始出现两根细长勾角;两腮后长髯飘逸。龙爪多为三趾,少数为四趾。龙尾端大多光秃,有少数者开始装饰火焰纹。

八、元代

元代龙纹相较宋代者差别极大,比较讲究作品的气韵和粗放性,不作细部的刻划,极具蒙古族健壮豪迈之气魄。此期龙纹,造型凶猛,粗犷有力,威武之极。或蜿蜒翻腾,或上下攀附,多作腾云戏水、穿花过草状。工艺上,除传统的透雕、浮雕之外,还出现了由透雕演进而成的多层镂雕、深层立体镂雕作品。元代龙纹在这些新工艺的表现下,活灵活现,颇具动感。此期龙纹还具有以下几点特征:头部较小,皆为侧首,丹凤眼,目光凶猛,眉骨高凸,粗眉上压;少数开始在龙首一侧出现两只眼睛,此类皆为圆点眼。龙口略张,上唇肥长翻卷。龙的毛发大多作两到三股漂浮于脑后。龙爪上三、四、五趾皆有,以三趾为多;小胫上多刻划短阴线表示筋骨。龙身修长,细颈,鼓腹、秃尾,四肢有力,龙鳞多以细密的网格纹表现。颈部、躯干、四肢被重刀痕隔开,刻纹粗深,这是元代琢玉的重要风格,为使造型主题更具立体感。

九、明代

明代龙纹玉器数量大且特征鲜明,大多出现于玉带饰之上。此期多采用“花下压花”技法,即分层镂雕工艺雕琢,先剔地留出主体纹案,再对上下两层进行线刻、打洼、镂空。其下层图案多为繁密的锦地纹、蔓草纹或卷云纹,底纹与上层主题呈两重分布,层次分明,具有较好的透视感。这样的工艺不可谓不精美,但由于受时代风格影响,此期之龙纹已开始趋于图案感,且大有颓软之势,与宋元之龙相比缺少力度和气势。

龙首部长而宽,与狭长而没有宽窄过渡的条带状身形相衬,比例明显失调。首部大多为侧面,但两只眼皆雕琢出来;大多为管钻套打而成的圈点眼,给人以呆滞之感。毛发较元代为短,首部的毛发向前冲,可谓“怒发冲冠”;鼻部多用如意云头纹装饰,形似猪鼻。龙鳞常以细密的斜格纹表现,尾部多用云纹、火焰纹装饰。腿部呈棍状,大、小腿关节处多以深刀雕刻的卷云纹装饰;小腿很细,表面有排列整齐的阴刻线。龙爪有三、四、五趾形,以四爪居多,其中四、五爪的作风车状,团爪如握着球一样。

十、清代

清代玉器上的龙纹,早期者甚少,自中期以后比比皆是,以浮雕、镂雕、线刻等工艺出现在带饰、佩饰、玉制器皿的耳部、柄部或器面。有单条,亦有多条,有的甚至九龙为饰,亦有的龙、螭同饰。总而言之,清代龙纹雕琢繁琐,没有神韵,龙的整体形态显得拙重苍老,形容为“苍龙”是很恰当的。

综观此期玉器上的龙纹,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和变化:

1、龙首部多作正面出现,头形大而方,额部宽阔饱满;眼部若明代的凸雕圆眼;鼻部呈蒜头状,两侧有长须;头部发毛丛生,须发不分,蓬乱繁杂;皆龙口大张,上下颚各有一对獠牙外露;眉毛和腮部开始用锯齿形纹表现。

2、双角距离较宽,呈松树枝干般苍劲。此期常见玉龙爪部皆作四趾鹰爪状。尾部以及腿部关节之处多以火焰纹装饰。

3、龙身细弱,颓软萎靡,龙鳞多用扇形纹、斜格纹表现。此期玉龙相列同一纹图的还有海水、山峰、云纹等物。

手机

玉石 相关的细节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