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标准的80后,对bd官方网的认知可谓是从神秘,朦胧、感知,再到了解,认知,熟识,“专业”(半灌水),如今似乎又迂回到了神秘,朦胧,敬畏的平常心.闲暇无事,聊聊自己对bd官方网的感慨和历程。

不知道大家心中对bd官方网的认知是怎样一个轮廓,我是一个标准的80后,对玉石的认知可谓是从神秘,朦胧、感知,再到了解,认知,熟识,“专业”(半灌水),如今似乎又迂回到了神秘,朦胧,敬畏的平常心.闲暇无事,聊聊自己对玉石的感慨和历程,或者有些贻笑大方,圈内朋友勿笑,圈外朋友看看我们是不是有那么些相似之处······

神秘感——小时候生活在物质基础相当贫乏的农村,别说见过玉石,那时的农村,见到个6个轮子的大拖拉机,都要好奇的跟玩伴追逐好一阵子,说起玉石的感觉,都是从老人那里听来些凌乱的神话故事里拼凑出来的,他们的故事里,玉石总会带着一些传奇色彩,要么通灵显贵,要么辟邪安身等等,所以心中勾勒出的玉石就是漂亮,精美,价值连城,充满灵性的石头,不是咋们这些凡夫俗子能够拥有配饰的,甚至加身一些“一旦拥有,天下我有”的童趣思维。后来语文课本里读到对玉的诠释,还有经典和氏璧之类的典故,老师可能也因为也说不清楚玉的感觉,总是天花乱坠的胡侃一通,带着对玉的好奇心理,每次说到玉总能听得耳朵竖起来,末了还跟同伴们再讨论个两三天那种神秘感。记得有一次隔壁村有一个大我们一点的女孩子说她家有块玉,是祖传下来的,说只要听她的话,她就能给我们看上一眼,那时好几个丫蛋屁孩就天天跟着她,听之任之的供奉了她几天,有一天她终于把那块“玉”拿出来给我们见识了一眼,是用红布裹了几层包着的,打开一看,是个灰乎乎的一个弧形玉块(现在想起来应该是个断了的手镯小段),一点都不漂亮,完全颠覆我们对玉那种美好的感觉,玩伴们大呼上当,为此我们叫了那个女孩好一阵子的玉骗子…

朦胧感——童趣思想对玉的景仰和憧憬现在回忆起来真的挺有意思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慢慢的对玉的认识要宽泛一点,天热的时候时不时能看见有人脖子上挂着一个坠子,城里面的小店里也有卖琳琅满目的石头,听大人说都是假货,真正的玉石很难见得到,那会儿对玉的感觉也停留在小屁孩子的那种好奇思想上,久而久之就拼凑出一些对玉石的另一种好奇和对之的景慕感。记得那时放学要经过一个邮局,每到星期三和星期天路边就会拥塞很多人,在路边摆放些瓷瓶破罐,邮票字画之类的,街头有个带鸭舌帽的老板就会在路边上摆放些古饰玉佩,应该是个古董玉器商人,每次放学只要他在我都会驻足一会儿,看几眼他的货品,印象中小摊上都是凌乱放些较为古朴石头,有些是断掉的玉器残品,还有些方牌玉佩(现在想想应该是些较为普通的白玉和岫玉),大多带着些挥之不去的陈旧感,旁边放些破罐子破盘子碎片,摊顶上就是几个玻璃盒子,里面的东西用红黑布衬着,似乎是高档货,老板留着些许山羊胡子,俨然一副小孩眼中的高人感觉..有一天听炒邮票的街坊邻居说他拿了块神秘玉佩跟一个瓷器商人换了个很值钱的瓷器瓶子,结果那块玉佩是假货,瓷瓶商人放言找到此人就给800块消息费(那时的工人工资才100多块),打那以后再没有见到过那个鸭舌帽的老板,从那以后对玉石的朦胧感就有个盖棺定论,几乎都是假货,几乎都是奸商……真正的美玉都是深藏在浮华尘世之后的,非气运非凡之人不可得也……

感知、了解——带着对玉石就这样的朦胧感过了几年以后,到了96年,得知到在远方打拼的父亲在瑞丽开始从事做玉器生意,那似乎遥不可及的一切似乎突然清晰起来,感觉像是拿到了沉寂多年的魔盒钥匙,马上就能揭开玉石的那一切飘渺与神秘。到了暑假,16岁的我第一次到了瑞丽,那时去瑞丽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从成都到瑞丽要2天3夜日夜兼程,先要坐22个小时的火车到昆明,然后坐一天两夜的长途汽车,要过7、8个关卡,沿途的盘山公路现在都记忆犹新,用八个字形容就是“路程险峻,风景壮丽”,当时还要边境证和身份证才能去,我什么都没有,查车的时候就东躲西藏,现在想想胆子还是挺肥的。真正到了瑞丽珠宝玉器市场,身临其境的感知到了玉石那鱼龙混杂的市场和错综复杂的玉石层次结构,慢慢的学着开解这一切,一个暑假后,便有了点豁然开朗的感觉。那时的瑞丽的珠宝市场就一条老街,连着老街的末端有一个像菜市一样的摊位市场,除了玉石毛料还有卖红蓝宝石、水晶、人造饰品的,整个市场15分钟就能围着走上一圈,加起来超不过200家商人(现在超过3万家),就当时来看算是国内最大的珠宝市场之一,沿街的商铺门口总是徘徊着很多的缅甸商人,大部分都是兜售假货的,每天也都能看见很多上当的人。父亲在街的中段打了个铺子,当时家里底子薄,店里大多都是些生肖和小挂件(一板12个那种,简单的腾冲工艺,跟战国时期的古董工艺好像没什么区别),还有些冰种和一两只玻璃种的手镯,不是行家大家可能不知道,那时的玻璃种,冰种大多还不被认可,一只玻璃种手镯就800、1000块,顶级的也撑不过2000块,冰种手镯就400块左右,绝对不能跟现在同日而语。还记得有一天有个黑黑的缅甸人在傍晚的时候跑来店里,说有一手好戒面,父亲让他坐下说看看,他借了一把剪刀,我当时很茫然他的举动,便看他笑了笑,把袖口拿出来,用剪刀把袖口的线拆掉,里面滑出来一颗颗碧绿的戒面(缅甸玉石到中国都是走私非法的,包括现在大部分玉石也是通过走私途径过来的),记忆中那种戒面真的不多见,大的有拇指大小,当时父亲询了下价,他要2000-5000左右一颗,要知道那时大城市的房价才几百元一个平方,这个价格简直是天价,终究没有谈成生意,回想起来,放到现在估计都得上百万一颗……

认知、熟知——带着这些耳濡目染的认知,加上偶尔有空就翻翻父亲买的玉石书籍,算是走上了对玉石文化的启蒙阶段,慢慢的对玉石的认知也宽泛了,学业毕业,基本上能分得清楚几种有商业价值的玉石的种类、质地形成和一些背景文化,常见翡翠的真假等等,当然对深层次的市场价格等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家里主要从事的还是翡翠生意,商品也有了些变化,有了些传统的观音佛,还有了些带颜色的手镯等等……

其实任何一种石头都是一门很深学问,要从了解到真正的认知,绝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这门学问用深不见底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翡翠最高境界的堵石,真正的高手都是带着敬畏心态去探索原石,越是厉害的高手心态越是平和虚心,就算玩了一辈子石头的宗师级老手,也绝不会自诩自己是什么“堵石大王”,遇到一块好石头,他们都会很虚心的一起商议,观点上求同存异.......假如石头真有生命的话,那接触它的人的本性、修养、涵养都会在它面前裸露得淋漓尽致,堵石界潮起潮落的故事太多,个人心性修养的高度决定成就的高度,这句话在堵石圈内再适合过不了....

所以告诫一下圈外朋友,现在很多堵石文化盛行,玉石最大的魅力诚然也是堵石,但堵石这东西需要很多很多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来沉淀和积累,小赌取乐怡情尚可,大赌切不可率性而为,商业文化尔虞我诈,仙人指路一夜暴富的事对圈外朋友来讲还是买彩票更实在点…有时间以后跟朋友们聊聊赌石,不过堵石我也不是内行,只是有一些小见识,略懂一些概念上的皮毛。

不知道这些心路历程与朋友们有没有相似之处,到今天也算在这个行业里沉侵了10多年,有些自己的个人见解,也站在自己的角度聊聊很多朋友都关心的翡翠价值。自古有云“黄金有价玉无价”,但是在行家的商业圈子中,玉石终归有它的一个价值尺度,不过这种价值尺度是有偏差的,拿一块好玉来讲,十个人会有十个不同的看法和给它定义的十个价格,这很正常!这其实就是玉石最大的魅力所在。

玉石行业有它的特殊性,它的价值确定不光是看它的材质价值,还参杂了很多诸如灵感、品味、悟性、眼缘之类的情感价值,所以很多商人之间也相买卖交易,在这个行业内也是司空见惯的。这种价值偏差在一些有灵感的创作大师手中尤为突出,记得有一次在曼德勒(缅甸),一块鼠标大小的漂亮石头,我们给出了很高的价格,几乎到了老板想卖的理想价,等片刻考虑迂回回头后,被另一个较有名气的创作大师以双倍价格买走,当时我们都很诧异,只觉得行家怎么看那个价格买回去都难赚钱,后来等东西做好我看到的第一眼感觉就是惊叹,做的是个一念之间(佛与魔)的题材,原本石料上价格我们认为是缺陷的黑点,经过巧夺天工的构思将黑点勾勒在魔鬼的狰狞的面孔和獠牙上,堪称化腐朽为神奇,这件玉石后来被一个北京的藏友收藏了,当然价格自然也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其实这样的故事常有发生,一块玉石不到它最后修炼成“真身”任谁都断不了结论,就算是修炼成“真身”,不同的法眼看它的造诣也是不同的,所以求玉的朋友建议要有个平常心,特别喜欢的,只要价格偏离值不是很大,也没必要太过于去计较那么一点点得失,用一份平常心去对待来之不易的缘分。

玉石的内蕴本真也是静心,养灵,像是修养心性的磐石,让人偶尔的浮躁和不安获得一份宁静的寄托。常话说人养玉,玉养人也是就这样的心灵照应……

手机

玉石 相关的细节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