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索取,唯有布道,这是一个玉雕艺术家的冰雪操行!而我们,在仰望之余,切莫忘了汲取大师内心无私的阳光。

记“何马·玉石印象”艺术展

-----华夏玉文化大讲堂首位大师个展

刘源远

2016年10月29日,何马大师的“玉石印象”艺术展在南阳华夏玉文化大讲堂期间开幕。随后的三天内,接待的观众超过了三千余人次,其中包括2016年中国南阳华夏玉文化大讲堂特邀来自全国玉雕界的六十多位专家教授以及文化艺术界领导嘉宾。

《超于象外》1999年

何马大师的创作很棒,是大家学习的楷模,但如果不走进创作者的内心世界,还是无法深入感知一个艺术家的原创思维。这次非常有幸与何马大师共同工作了一个星期,何马老师的平易让交流变得极为轻松,更多的了解,让人惊讶的发现,虽为同庚,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艺术体验。在此期间,因为工作关系也确实冒然答应了组织方为何马老师写篇艺术评论,但在观瞻了何马大师的艺术展后,却是良久不敢动笔。其实,我内心是有了些许恐惧的,怕暴露出自己的小来。说真的,我仅仅管窥到了何马老师思想的一小部分,但我还不敢断定这些强大的艺术思维源于何种初心?并且那种强大的初心让人震撼和敬畏,乃至变成了一种对写作任务的畏惧。记得那天,在艺术展熙攘的人群中,我遇到了一位隐居南阳的高僧,师父开示我:“何马大师生活功课很充分,是位开了智慧的艺者,要多向人家学习。”

在何马大师“洞观石万像”的寿山石展厅中,展示并不多,但创作背后的人文内涵却象一个万花筒,让人在震撼中闭口讷言,只有在内心深处默默膜拜临写-----

开篇一始,洞观到的创作是《看看...》:“一块芙蓉石刻成的鸡,看看另一块芙蓉石刻成的蛋”。如果你深谙东方人文的思想精髓,便很容易被创作的意蕴所催眠--我是我?还是那个看蛋的母鸡?蛋为何在天地之初便成为一切的焦点?何马老师在哪里?恍惚中,我突然回想起与何马大师的聊天内容----他谈过,他是来自农村的,在他那个时代生活环境里,没有货币观念,只有原始的交换,当时,各类的蛋是经常充当交换物的……如果说宇宙的诞生是源于一个蛋,那么,何马老师的“玉石印象”展也是从一组蛋开始的。这个开篇寓意原始而宏大,暗含着宇宙和生命演绎的秘密---在何马老师的开篇几组创作中,各种蛋,不仅生了鸡,还生出了代表华夏文明的玉猪龙(第二件《破壳而出》)。

《破壳而出》2013年

在一组蛋的震撼出演后,在生物史的时间轴上,何马老师突然指向现代人鸟互联对话的场景,《连线》暗示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在与蛋同步进化几亿年后,开始主导世界正走向互联、和谐、共存。

《连线》2011年

我不知道该如何准确诠释这种场景穿插带来的意蕴!或许何马老师有意把创作场景在生物进化的时间轴上快速嬗递,试图用最简洁的艺术语言去描述大自然最复杂而缓慢的进化成就。

而下面的佛教题材《心花发明》,则在警示大家应该用智慧的眼光透视世界的命运。

《心花发明》2008年

接着,视觉场景实现了转场上的大跨越,大家突然看到了与世界环境题材有关的《最后一角冰山》和《大海边》这样的微型现实意义景观。

《最后一角冰山》2010年

《大海边》2012年

这些恶劣自然环境下生命恋曲的感人回放,再次造成观赏者内心强烈的时空跨越感和生存危机感,让人不仅开始思索高等生命所担负的进化使命,以及这个世界的命运将会在人类的引领下何去何从?而顺次巧妙地引申出了《有容乃大》和《章鱼试玉》两件创作,让人联想到了高等智慧的人类所面临的内心孤独和原始生命能力

《有容乃大》1998年

《章鱼试玉》2006年

的退化以及低等生命伙伴的生命顽强、执着,亿万年后,两种生命谁会再次主宰这个蓝色星球?这种巧妙串联,让人在三度空间上不自觉地提升到四度空间中思索。

我一直在思考何先生这种展示方式,是不是来自何先生对宇宙史和时间史的深刻思考?看这样的展示安排,何先生肯定研究过霍金先生的宇宙史和时间史的著作,不然,下半场的安排就更加无从解释---

就在下半场开篇的“烧”美元这样的创意上,何马老师似乎不再局限在含蓄地拿鸡蛋和自然生命来说事了。他开始无情地烛照我们现代人的思想世界,我们在追求什

《玉火》2015年

么?那些着火的美钞象征着什么?!而接下来的这件《化来化去》,似乎也在警示我们,一切的生命都象蜡烛一样,哪怕他暂时不燃,他仍有那么一个欲燃的内心!我们究竟为自己准备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心?!看到何马先生的《化来化去》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内心潜在的不安躁动以及它的因果,让人惊悚,却又百味杂陈,一切都是宿命吗?我们此生该如何面对?

《化来化去》2009年

而在此场景之后,何马大师坚定地用写实的浮雕手法,把自己和爱人在空蒙中提灯探寻的身影明确地加入进来,这件创作名为《超于象外》,原材料是一块由两面质地反差很大的寿山石构成,质地温润的一面雕成一张照片,质地粗的一面雕成旧的

《超于象外》正面和背面1999年

镜框,其“底座”是木质外框,烧制而成的损毁的肌理效果。这就是传说中的“何马架”。其意似乎不言而喻:走出内在的框和外在的框。从题目看应是典出司空图的诗:“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此作1999年在上海展过,十余年后的一首诗前两句写道:“磨琢非惟像,相成象万千”。说的是同一个道理。通过交谈,才知道,作者通过具象的雕刻、装置、取名等繁赜表象,来诠释“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简单道理,这不也是善巧法门吗?

那么何先生探索的生命哲理又是什么?一个巧色精雕的洋葱半切面于此时豁然横陈在大家的眼前,生活的真实面目是中空无物,一片片剥下去,刺激的泪光后终会大

《洋葱》2016年

彻大悟!这个洋葱寓意大家不知注意到了没有,背面的一首《清平乐》,风趣的笔调中韬蕴禅思:

清白立园中

空体通天地

便在农人掘取时

圆满根生致

深入一层层

拭去涟涟泪

到底无心胜有心

又被多情累。

我感觉它应该是何马大师对生活的真情悟道。

此处驻足良久,不禁也回想起桑德伯格的格言:“生活就象剥洋葱,你一片片地剥,总有一片会让你泪流满面。”生命中一切来过的和未来过的何尝又逃得过这千年的宿命!

本次展示的最后一件创作,何老师用了一件南红玛瑙的“灵火”《点亮了》:“点亮了,首先照的是自己。”这个展示的窗口像月牙,橱窗里的背景是白布,led的强光透

《点亮了》2015年

出暗色的面板,使得月牙分外明亮。这不就是在“指月”吗?传说无尽藏尼问六祖慧能说:“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释经典呢?”慧能认为:佛性与文字无关的,佛性好比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是明月。明·瞿汝稷《水月斋指月录》也有几句话:“还愿众生觉悟,修行不迷正路,聊凭标月指头,正见云开月露,逍遥性海之中当体与佛全同......”

何马先生这件创作在整个展览中似乎在暗示悟道后的人生方向,灵动的雕刻仿佛更让人彻悟地看到了本真的生命之火,它和宇宙的光明本是一体,而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心存敬畏,以天地大道约束自己修行自己,等那灵火来焚,愿满怀喜悦重回那无限的大光明中去?

超乎象外,又在象中。懵懂地看,浅浅地讲,全是闲呓,大师博爱的初心、精巧布展,让人眼花笔拙。如果一定要我讲出何马大师这种展出形式的源起,我感觉它更象是取诸于“意识流”的文学艺术手法,而运用这种奇特思维来办玉雕艺术展,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一次成功的艺术展览便是一次和生命真诚的对话。感谢何马大师用艺术本真的语言,启示我们用心灵去感悟美好,让人更加珍视生活,敬畏生命。这才是何马大师“玉石印象”艺术展的真实意义,他没有索取,唯有布道,这是一个玉雕艺术家的冰雪操行!而我们,在仰望之余,切莫忘了汲取大师内心无私的阳光。

2016.12.22

插图/江富建

手机

玉石相关的细节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