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古籍记载,翡翠玉石具有玉德,古人才有“正人以玉比德”之说,而看了前人对翡翠玉石的一系列研讨发现,翡翠玉石中包容着与翡翠玉石性质有关的一系列朴素、科学的知道,比方《礼记•聘义》云:“孔子曰:‘夫昔者正人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细致以栗,和也。大致可概括为一下七点:
一、翡翠玉石细腻细密的结构,即质地均匀而细密(“细致以栗”);二是翡翠玉石具有极高的轫性和较高的硬度,即极硬的质感(“不挠而折”、“坚而不蹙”);三是翡翠玉石润泽柔软的光泽,能够有杰出的光洁度(“温润而泽”);四是翡翠玉石具特征的纹路并能够有较好的透明度(“鳃理自外,能够知中”);五是翡翠玉石能够有断口,但其边际却不很尖利(“锐廉而不忮”、“廉而不刿’);六是翡翠玉石具有特征的瑕疵(“瑕不掩瑜,瑜不掩瑕”);七是翡翠玉石具有敲击后可産生淸越远闻的声响(“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叩之其声清搏彻远”、“其声舒扬,专以速闻”)。
上述的这些特征中,尤其是前4条,构成了玉德(或玉性)的基本内容。从上述内容也能够看出,古人辨玉侧重的是论玉德,而对所出现的顔色(“玉符”)未放在首要位置。正如中国地质工作奠基人之一、闻名矿物学家章鸿钊(1877-1951)在其名著《石雅•玉类》中指出:“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当然,古人仍是有论说“玉符”(玉的顔色)的记载,如《吕氏春秋》、《礼记•月令》、王逸《玉部论》、《拾遗记》、《酉阳杂俎》、《夷门广牍》、《博物要览》等作品中,都论及玉有“白玉、黄玉、赤玉、碧玉、黑玉”5种。这也是“五色玉”之所始。章鸿钊指出:“此疑杂采五行说爲之,缺乏爲定谕,且易失玉之真”。
翡翠玉石之所以如此备受喜爱,除了翡翠玉石自身之美外,更重要的是翡翠玉石具有难能可贵的玉德,在无形中影响着不同的人,对玉石之美的正确了解应该如东汉许慎所言:“玉,石之美,有五德者。”他非常清楚地对玉德进行了知道和了解,玉德是区别是玉仍是石的重要规范。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